在西晉沒有統(tǒng)一南北之前,戰(zhàn)爭也同樣是災難之一,那時期的割據政權們,在邊境上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雖然停止,但是中小規(guī)模的軍事沖突時有發(fā)生,而在兩漢時期一度解決的外患,也在這時期重新抬頭,西北的羌族,北方的鮮卑族,對中原地區(qū)的劫掠和入侵,也頻繁出現,曹魏政權就曾與北方鮮卑發(fā)生過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到了西晉時期,中國北方草原地區(qū),因為自然災害的緣故,大批民族內遷,也帶來了諸多社會問題,西晉政權繁榮的外表下,從始至終,都隱藏著各種危機。從這個意義上說,西晉的皇族,魏晉的風流,洛陽的繁華,都像是一塊精美的花布,蓋住了這個社會表面下的一切,它的背面,就是災難深重的中國。
當我們了解了這一切,對于這時期的中國一些不同于貴族階層之外的生活風尚,也就有了新的認識。
饑荒,饑荒。往西是衣衫襤褸,密密麻麻的人們,這個世界的可憐蟲,上天遺棄了他們,或跌,或爬,或滾,或躺。
泥濘的大地,蕭瑟的荒野,沒有了綠油油,沒有了裊裊炊煙,沒有了孩童嬉鬧,所有的感官顛覆了,這究竟是人世,還是阿鼻煉獄?
那是些多么有藝術感的姿勢啊,他們只是在抗爭,可是此刻癟縮的肚皮,來得比萬物都要無情。
圍起來了,打起來了,一人鼻青臉腫地抓著一件東西,殺出重圍時的大笑,塞進口中后的號哭,樹根像一把刀,此刻正深剮著他的心,卻沒有一滴血流出來。
戰(zhàn)亂不息的社會里,人們在勉力地活著,或不如說掙扎著。
這也是魏晉社會,一個人們只能以樹根、樹皮充饑的年代。
歷史上這樣的場景,何曾熟悉???是春秋戰(zhàn)國,還是魏晉年代?
偉人大都生于苦難的社會,在那春秋戰(zhàn)國,人才輩出,老子、莊子、孔子、墨子等等,正是這些大家奠定了中國文化思想的基礎。
而思想又是寰宇內最具穿透力的利器,它的穿刺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
傳承是個永恒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