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在春節(jié)以后,國美會推出一個完整的電子商務的新的解決方案。我們的同行蘇寧也在做類似的工作,我相信電子商務的變化,家電、電子消費品領域也會領先于其他的商品,在電子商務方面會有一個更快的變化,或者說有一個更快的成長。同行業(yè)進行同質化的競爭,勢必會造成嚴重的后果。如何與競爭對手展開差異化的競爭,是國美制勝的一大法寶,具體是什么樣的一個情況呢?陳曉:差異化的競爭和差異化的服務,實際上是我們2009年轉變過程中的一個步驟。我們如果對消費者進行細分的話就會發(fā)現,消費者是由不同的人群組成的。原來的國美是面對所有消費者,對不同的消費者用的是同樣的銷售方式或者服務的措施。
假如你要把市場做得更細,給消費者的服務做得更完整的話,就必然要把消費者的人群做細分。細分以后你會發(fā)現,消費者的需求是有很大差異的。而如何滿足這種差異化的需求,那就變成了我們一個差異化的商品,差異化的銷售,包括差異化的服務,整個一個差異化的體系。
而且差異化實際上可以帶來一個企業(yè)的服務升級。因為普遍的服務和差異化的服務還是有很大區(qū)別的。假如說你能夠把那些特殊服務做好的話,那么你的普遍服務一定會上一個層級。
差異化實際上是市場成熟到一定程度的標志。因為所有人的消費需求最后都會出現差別,而能夠滿足不同差別消費者的消費需求的話,實際上是一個零售企業(yè)的最高境界了。
對國美這樣一個全國性、面對所有消費者的企業(yè)來講,最后一定會把它的服務對象分成不同的等級,然后能夠滿足所有消費者對它提出的消費需求,這就是我們的一個差異化的宗旨。
但是通過差異化我們也找到了另外一些改善公司經營業(yè)績的條件,比方說一些高端人群,他們對服務的要求是很高的,而他對成本的要求并不高,對價格并不敏感,但是他們要求滿足他一些特殊的服務。也就是說,你具備了這種能力的時候,你就會發(fā)現,對高消費人群的服務是可以有收益的,而并不是完全免費和無償的。
同時,對無償服務的一些改善,實際上也需要在不同階段提高等級,這個也是通過差異化服務的形成來改善普遍服務的途徑。
所以我們的差異化服務在2009年是開了一個頭,在未來,差異化服務是國美在改善服務上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
先把中國的生意做好,再說國際化在國內家電市場這塊,國美的主要競爭對手是蘇寧電器,蘇寧已經通過并購的方式進入了日本,那么國美有沒有國際化的計劃?陳曉:當然,對競爭對手進行評價也不太合適。但是從我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應該說,中國的企業(yè),特別是零售企業(yè)最大的機會在中國。中國的消費成長是很顯然的,而且是可以看到它的這種階梯狀態(tài)和不均衡的狀況。
也就是說,假如中國的整個消費能力達到一個統(tǒng)一的時候,實際上我們的消費總量會超越美國。所以說,市場的成長空間最大的是中國。中國企業(yè)假如在中國的事業(yè)還沒辦好,就走到國外去,我感覺對國美來講,我們目前的重點工作是如何更深入地挖掘和提高中國市場,使得我們國美能夠為中國13億人口服務,而不是只服務于一線、二線的城市人口。我感覺空間巨大,過程也會很艱巨,沒有必要在這個時候考慮國際市場。
國際市場相對來講,像香港和日本,都是一些進行了充分競爭的市場,對中國企業(yè)來講挑戰(zhàn)更大。在沒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完之前就去跨入到其他的市場,對國美來講目前沒有這樣的打算。國美曾經多次表示要提高盈利水平,提升產業(yè)鏈的效率。2009年確實有一系列的舉措來實現這一點。那么到目前為止,這些舉措收到的效果是怎樣的?陳曉:我們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的業(yè)績報告已經發(fā)布了。從這些報告的趨勢可以看到,國美整個2009年轉型的結果已經慢慢體現出來了,比方說我們改善單店的經營質量。從平均單店銷售規(guī)模的提升來看,一、二、三季度已經形成了一個很明顯的曲線,正在往上提升,相信第四季度的情況會更理想。
從每平米的銷售情況來看,同樣的上升曲線已經形成,包括我們對萬人租金的產出,對人效的產出,這些指標全部是一個正向的曲線,已經形成了這樣一個趨勢。四季度的報表出來以后,這個數字應該會得到更明確的體現。
我判斷在2010年這些趨勢都會持續(xù)下去,而這個趨勢的出現,我們等待了很久。因為家電零售行業(yè)前幾年基本上這個數字是往下走的。唯獨在2009年,這個數字開始回升了,而且它又是在金融風暴這樣一個背景之中。所以我感覺我們的轉型已經被證明是成功的了,當然,我們的轉型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辛苦,是因為你認真了對于自己一手創(chuàng)立起來的永樂,當它要跟別的企業(yè)合并的時候,難免都會有一些異樣的想法,當永樂與國美合并的時候,陳曉是一個怎樣的態(tài)度,又是以怎樣的心情來面對這個變化的?陳曉:實際上,做一個企業(yè)可以打很多比方。你希望你的子女未來會怎么樣?是富裕了呢,還是說他有更好的能力服務社會,繼承你的理念為整個市場服務?對我來講,可能永樂更像這樣一個東西,它成長了,成長以后我們希望它變成什么樣的東西呢?我們希望它變成對社會有更多貢獻的一個企業(yè)。
當時和國美的合并也是基于這樣的一個理念,讓整個事業(yè)的平臺可以更大。當然,今天這個品牌實際上在上海存活得也很健康,同時它和國美合并以后,這種互補的作用和效果也慢慢體現出來,這和我當初的初衷還是吻合的。曾經有一位永樂的員工這樣評價陳曉:“你可以找到比永樂更好的企業(yè),但是你很難找到比陳曉更好的老板。”這是一個管理企業(yè)文化方面的問題。做老板、做企業(yè),做到讓員工敬重、敬佩實際上是一個企業(yè)家最高的追求和終極的目的,顯然陳曉業(yè)已達到了這個標準。而今,作為國美的掌門人,他又用一種什么樣的文化來管理國美呢?陳曉:這些員工的感嘆,可能是有感而發(fā)。就我的理解來講,企業(yè)要有一個合理的機制,要有利益分配的均衡性。實際上回到我們2009年年初的時候,我們就提出了“命運共同體、事業(yè)共同體、利益共同體”這樣一個概念。因為當初永樂的一部分員工是和這個企業(yè)的利益完全掛鉤的,就是說企業(yè)的成長過程,也就是這些員工的成長過程,同時,企業(yè)的財富積累過程,也是員工的財富積累過程,有這樣一個機制在里面,所以這個員工會說,可能別的企業(yè)更好,但是這種企業(yè)的分享機制并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