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尹建莉推薦序
一間教室的容量可以是無限的
尹建莉
在尚未謀面的本書編輯找我之前,另有兩家出版社曾找過我,希望我能出面推薦他們新出的家庭教育類圖書。作為一個剛出了一本書的“寫作新人”,當時接到這樣的邀請,內(nèi)心是有幾分歡欣的;但在看完樣稿之后,我推辭了。如果一本書的內(nèi)容不能打動我,我找不到第二個理由去進行推薦。于是只能向編輯致謝,同時請他們原諒。
所以,當我前幾天收到本書編輯的電子郵件,又一次看到寫序的邀請時,第一反應(yīng)是有些不以為然。但是,當我看了本書的簡介,有些被觸動;接下來又看到全部書稿,被打動了。
讀《第56號教室的奇跡》是一個充滿驚訝和感動的過程。
驚訝,是因為我從這本來自大洋彼岸的、以前從未知曉的教師的書中,竟然讀到那么多熟悉的東西。一直以為,中美兩國的教育差異巨大,以為我們在教育中的種種現(xiàn)實問題人家不存在,甚至以為人家的教育價值觀、思維方式都和我們不一樣。這本書卻讓我第一次知道,那個教師在校園中遇到的種種,和我遇到過的差不多;那個教師在教學(xué)和學(xué)生相處中產(chǎn)生的困惑,在我們的校園中也正困擾著一些教師;而那個教師對教育的理解,對教育價值觀的剖析,其實都可以來我們這里進行一番驗證……這本書還總讓我聯(lián)想起《窗邊的小豆豆》。兩本書的作者國籍不同,陳述視角不同,但他們所創(chuàng)造或置身的那個教育場所體現(xiàn)出的內(nèi)涵和氣質(zhì)卻驚人的相似。
所以,這不是一本美國人寫美國教育的書,這是一本杰出教師寫正確教育的書。它適合美國人看,也同樣適合美國人以外的中國人、韓國人、印度人看。
更多的是感動。
閱讀中,我總是不由自主地發(fā)出輕輕嘆息:“教師原來可以這樣來當,原來可以做得這樣好!”
這本書在講一個故事,故事梗概就是一位小學(xué)教師精心教育他班里的學(xué)生,使一屆又一屆平常的學(xué)生成長為一批批出色的人才。作者的著眼點不在“成功”,而在過程上。他心態(tài)平和而自信地寫了許多發(fā)生在第56號教室中他和他的學(xué)生們零碎的事兒。這些小事兒,在許多教室里都會發(fā)生,情形似乎大同小異,但是第56號教室卻讓這些小事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和意義。一些孩子,他們有幸從這間教室走過,他們的人生,因此改變了走向,改變了高度……
教室與教室原來可以如此不同!
一間教室能給孩子們帶來什么,取決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處流動著什么。相同面積的教室,有的顯得很小,讓人感到局促和狹隘;有的顯得很大,讓人覺得有無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東西在決定教室的尺度——教師,尤其是小學(xué)教師。他的面貌,決定了教室的內(nèi)容;他的氣度,決定了教室的容量。
教育上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有的人在講臺上站了一輩子,甚至獲得了很高的學(xué)歷、職稱,卻始終是個門外漢。他可能干得風(fēng)風(fēng)火火,卻不過是一個附庸者,所以也是無力者。這一點,只要看一下那些年年獲得“優(yōu)秀教師”稱號、甚至著作等身,但班里的孩子們叫苦連天,包括自己的孩子也很成問題的老師,即可得到驗證。這樣的人,教室于他們只是一個講課的場地,他們天天站在教室里,卻從來不能影響到教室,所以,40平方米的教室永遠只有40平方米。
看一下這位20多年如一日,堅守在第56號教室的雷夫·艾斯奎斯老師,他是個在教育中總能準確找到目標,從不偏離跑道的人。他對教育和學(xué)生有信徒般的堅持、父親般的親切,還有哲人的敏銳、專家的自信、戰(zhàn)士的勇敢——他擁有智慧,擁有力量,所以他創(chuàng)造出奇跡。他的第56號教室變得無比開闊,變成一個任由孩子們自由舒展,健康成長的樂園。
雷夫老師是位好老師,也是好家長。當有人問他做家長易還是做老師易時,他坦率地回答做家長更容易。因為作為家長,他可以更好對自己的孩子施與影響;作為教師,他只能在每個孩子受過某種家庭影響后再施與影響。盡管他是站在教師的角色上來寫這本書的,但他不是那種把學(xué)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割裂開談的人,他用他的文字處處提示家庭教育與學(xué)校教育的不可分割性。所以我認為這本書也非常適合家長讀,讓第56號教室的根基延伸進你的家中。
“第56號教室”作為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符碼,應(yīng)該得到傳播。
我們經(jīng)常說“學(xué)習(xí)雷鋒好榜樣”,這位大鼻子“雷老師”也實在是個好榜樣,值得教師和家長向他學(xué)習(xí)。他用這樣一個范例告訴我們:一間教室的容量可以很大很大,可以帶給孩子無限多的東西——我們能分享到這樣的教育智慧,就是獲得力量;也許,在未來也會創(chuàng)造一個奇跡。
愿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