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年以前
路易從執(zhí)政起,就奉行一種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法國王室與哈布斯堡家族之間的爭吵已持續(xù)一個多世紀。1661年路易十四親政時,西班牙領土仍然從東北、東、南三面與法國對峙,但因西班牙過于孱弱,這種情況不再對法國構成威脅,反倒成了法國往外擴張的誘餌。路易十四可以指望得到法國人民的支持,因為以萊茵河和阿爾卑斯山為邊界的夢想對法國人很有吸引力。1667年,他興師了,首先派了一支大部隊進入西屬尼德蘭。如上文所述,他受到荷蘭、英國和瑞典三國聯盟的遏制。因為國內改革增強了力量,同時又與英國查理二世結盟,他于1672年再次出兵(稱為“荷蘭戰(zhàn)爭”),入侵萊茵河下游荷蘭各省,這次促使他的偉大對手和宿敵--奧蘭治親王奮起抵抗。荷蘭共和國與奧地利-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勃蘭登堡以及丹麥同結成聯盟,迫使路易于1678年簽訂尼姆維根和約。法國放棄覬覦荷蘭的要求,但從西班牙手中攫取了弗朗什-孔泰這個富饒省份。該省雄踞阿爾薩斯南面,使法國的權力范圍一直延伸到瑞士邊界(見地圖4.1)。
翌年,路易進一步滲入神圣羅馬帝國不斷瓦解的邊界,這次是向洛林和阿爾薩斯下手。根據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法國國王在這個地區(qū)擁有權利,但是條約行文是那樣模棱兩可,而地方的封建法又如此混亂不堪,各人的要求就可能大相徑庭。法國軍隊于是開了進去。1681年,法軍占領斯特拉斯堡城。這是神圣羅馬帝國的一個自由城市,自稱是一個小小的獨立共和國。這次不宣而戰(zhàn)的入侵,激起了席卷整個德意志的抗議浪潮??墒?,德意志不是一個政治統(tǒng)一體。自1648年以來,德意志各邦自行處理各自的外交政策;恰在此時,1681年,路易十四與勃蘭登堡選帝侯(普魯士眾國王的先驅)結成盟友,神圣羅馬帝國議會分成反法和親法兩派?;实劾麏W波德一世為“東方”事態(tài)的發(fā)展弄得心煩意亂。匈牙利人在路易十四的唆使和資助下再次叛亂,反對哈布斯堡家族。他們向土耳其人呼吁。1683年,土耳其人沿著多瑙河溯流而上,竟然包圍了維也納。路易十四雖然沒有乘機積極支援土耳其人,卻冠冕堂皇地謝絕參加擬議中的對土耳其的討伐。
在波蘭的援助下,利奧波德一世成功地把土耳其軍隊趕出奧地利。他回過頭來處理西部的問題時,卻看到帝國的西部邊界不斷土崩瓦解,看到弗朗什-孔泰業(yè)已丟失,看到西屬尼德蘭受到威脅,看到洛林和阿爾薩斯正被蠶食,于是,他把各個天主教國家團結起來,組成一個反法聯盟。同時,1685年路易十四取消南特敕令,以及胡格諾逃亡者祈求上帝發(fā)怒懲罰背信棄義的太陽王,使各個新教國家也覺醒起來,更加樂意與奧蘭治的威廉結成聯盟。1688年,路易十四的天主教敵人和新教敵人結成奧格斯堡聯盟,其中包括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西班牙國王和瑞典國王,巴伐利亞、薩克森和帕拉提納特的選侯,還有荷蘭共和國。1686年,英國國王還是受法國保護的,然而三年以后,威廉成了英國國王,英國也就加入了這一聯盟。
奧格斯堡聯盟戰(zhàn)爭于1688年爆發(fā)。法國軍隊節(jié)節(jié)得勝,但敵人太多,無法把他們全部趕出戰(zhàn)場。法國海軍也無法壓倒荷蘭和英國的聯合艦隊。路易十四發(fā)覺自己手頭嚴重拮據(正是在這個時候,他首次向法國貴族征收直接稅),最后于1697年在荷蘭里斯威克媾和,大體上恢復了戰(zhàn)爭伊始時的局面。
在所有的戰(zhàn)爭與和談中,關鍵的問題不單單是這塊領土或那塊領土的歸屬問題,甚至也不是法國往東挺進的問題,而是整個西班牙帝國最終如何處置的問題。西班牙國王查理二世未老先衰,總是要死要死的,然而卻年復一年地活了下去。締結里斯威克和約時,他仍然活著。這時,最大的外交爭端仍然懸而未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