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雅克·盧梭的境況迥然不同。他于1712年生在日內(nèi)瓦,是瑞士人,新教徒,出身相當卑賤。他在法國或巴黎的社交場合中總是忐忑不安,沒有自在過。他自幼缺少愛撫,16歲那年逃跑出來,多年靠打雜工糊口,譬如抄寫樂譜等。他從事寫作,但直到40歲才出人頭地。他一向是個小人物,一個外來人。此外,他跟女人的個人關(guān)系很不順,也不穩(wěn),最后與一個沒有文化教養(yǎng)的姑娘黛蕾絲·萊瓦瑟同居。同住的還有她的媽媽,這個老女人總愛干預(yù)他的事務(wù)。黛蕾絲跟他生了五個孩子,他把他們?nèi)妓偷焦聝涸喝?。他沒有社會地位,沒有錢,沒有錢的觀念,到他出了名以后,他還得靠朋友的周濟過日。憂郁和痛楚使他身心嚴重失調(diào)。他養(yǎng)成這樣的感覺:誰都不能信任;那些想法幫助他的人,正在背后嘲笑他或出賣他。他譴責法國婦女的文化影響,尤其批評她們在巴黎沙龍所起的突出作用(“她們啥都不懂,雖然她們每事都評”)。他身受現(xiàn)在稱之為心理情結(jié)的折磨,也許是患了妄想狂。他喋喋不休地談?wù)撍约旱牡滦泻颓灏?,悲痛地抱怨別人誤解了他。
但是,他雖然精神紊亂,卻可能是當時最有造詣的作家,而后來肯定是最有持久影響的作家。他自身的經(jīng)歷使他體會到,在現(xiàn)存的社會中,好人不可能幸福。因此,他抨擊社會,聲稱社會是虛假的和腐敗的。他甚至抨擊理性,稱它是使人誤入歧途的偽向?qū)Вㄈ绻晃蹲冯S的話)。對一切令他的同代人感到滿意的進步,他都表示懷疑。他著有《論藝術(shù)和科學(xué)》(1750年)和《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chǔ)》(1753年)。在這兩篇“論文”中,他論證說:文明是許多邪惡的根源;處于“自然狀態(tài)”的生活(只要有可能存在的話)會好得多。盧梭把第二篇論文送給伏爾泰一份。伏爾泰(對文明的各種形式都大為欣賞)回復(fù)說,他的大作使自己“覺得像是在用四腳爬行”。對于盧梭來說,人性中最好的品質(zhì)如善良、無私、誠實和良知等,都是自然的產(chǎn)物。在深藏于理性之下的地方,他意識到感性的存在。他喜愛同情給予的溫暖,喜愛直覺閃現(xiàn)的敏捷,喜愛良心傳遞的清晰信息。從他的氣質(zhì)上來看,他有宗教信仰,因為他雖然什么教會、什么教士、什么天啟都不相信,卻尊重圣經(jīng),敬畏宇宙,愛獨自冥想,他相信的上帝不僅是“第一推動力”的上帝,而且還是司愛、司美的上帝。這樣一來,盧梭使嚴肅認真的人更容易掙脫正統(tǒng)觀念和一切教會戒律形式的束縛。他為各種教會所懼怕,被視為最危險的“異教徒”,不論是在信奉天主教的法國或是在信奉新教的日內(nèi)瓦,都曾受到譴責。
總的看來,盧梭不同于同時代的許多人,他在自己的大多著作中給人的印象是:沖動比深思熟慮來得可靠,本能的感覺比批判性思想更為可信。對他來說,玄妙的見識比理性的或清晰的見解更為真實。他成了“感覺的人”,成了“自然之赤子”,成了即將來臨的浪漫主義時代的先驅(qū),成了現(xiàn)代一切強調(diào)非理性和潛意識的流派的一個重要源頭。因此,他成了一個早期的、頗有影響的啟蒙批評家,即使他在期望改變現(xiàn)存的社會秩序上與其他哲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