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怎么可以拿孩子做實驗
有人質疑我們:“怎么可以拿孩子做實驗?”其實在我的心中,從來就沒有“實驗”二字可言,我們只是按照自己相信的,做自己的事,既沒有度化眾生的雄心,也沒有獨善其身的想望。
年輕的時候,讀老子《道德經》,很難體會其中的意思。后來生養(yǎng)子女,辦了學校,再翻閱其中章句,常有驚心之感:古今相差數千年,為什么濡養(yǎng)生命的事,好像沒有什么不同?
一直很喜歡《知有章》第十七:“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苯逃?,好像也就是這么一回事。
臺灣教育的師生關系、親子關系,能夠親之譽之的已經少之又少了,而畏之侮之的則比比皆是。我自己當母親、做教師、辦學校,真正想做的,只是在孩子成長后,能夠宣稱他的成長是“我自然”。這是為什么我們要做自主學習的原因。
有人質疑我們:“怎么可以拿孩子來做實驗?”其實在我心中,從來就沒有“實驗”二字可言,我們只是按照自己相信的,做自己的事,既沒有度化眾生的雄心,也沒有獨善其身的想望。能夠看著孩子們一個個長大,明朗自信地面對自己和環(huán)境,這樣,就好了。
問:你教養(yǎng)孩子的方式,顯然是以原始、自由的狀態(tài)在帶領,但是你有無考慮到他的人格發(fā)展,是否能夠適應這個社會?假如你是教育部長,你會如何改革?
(桃園,劉雙蓮)
答:在討論之前,我們得先定義一下,所謂的“原始”“自由”是什么?如果“原始”是指孩子的本質,那么我同意我教養(yǎng)孩子是希望回歸每位孩子的本質,從那里做出發(fā)點,陪孩子走一段成長的路。而“自由”的含義,在臺灣社會更是模糊。很多人把“自由”等同于我們心中的“放縱”,使得討論常常發(fā)生頻道不同、難有交集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