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老師,都有一個特色:不崇拜權威,也不那么聽話。他們要求自由和平等,也追求合作和尊重,只是在彼此的成長背景中,有這種經驗的人不多。于是尺度的拿捏、態(tài)度的掌握、過與不及的困惑,常常在教師團中被拿出來討論。
我常想,今天臺灣需要的教育改革,不只是制度的改變、體罰的取消、考試的減少,或者是這樣或那樣的枝節(jié)改變,而是一場根本性的觀念變革,一場"心"的改革。我們這些參與教學實驗的老師,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都經過或大或小的內在革命。這種內在的革命經驗,是個人生命價值的再淬煉,也是教育者的深沉反省,而且整個過程還在繼續(xù)之中。
我希望我能把這個學苑真正可貴的精神以及這樣的關懷和支持所激發(fā)出來的力量描述出來,那么我才對得起一起工作的伙伴和孩子,因為這一切其實都是為孩子而開始的。
【卷二】做學習的主人
種籽學苑的孩子最大的不同,就是"自己作主"。不但學苑的生活規(guī)范、環(huán)境維護,都由成員討論,連班級導師、自己的功課表,也都由孩子自己做決定。
記得剛開始的時候,學苑并不是這樣的。我們有上午的"規(guī)律學習時間",孩子一定要進課堂上課,下午才是自由選課的時間。這是大人在制度設計時的妥協(xié)結果。因為剛開始,大人對孩子可以主動、認真學習的信心不夠,也對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引導孩子的信心不足。
一年過去了,不同的老師用不同的方法和孩子們相處。期末總檢討的時候,有些老師說:"或許學苑應該鄭重考慮全面選課的可能性。因為一年來我發(fā)現(xiàn),孩子在上選修課時,態(tài)度認真,遵守課堂規(guī)矩,可是在上午'規(guī)律學習時間',就有嚴重的課堂秩序問題。"也有老師說:"我不知道怎么對孩子解釋,上、下午不同的學習要求。為什么上午一定要進課堂上語文、數(shù)學、自然,下午卻可以選課?難道上、下午的課程不一樣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