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佑民,"這位老師說,"苑長在這里,你問他為什么會有這個'學店'好了。"
原來佑民知道爸媽每學期要交五萬萬元的捐款給基金會,來維持這個學校,他想,不找點麻煩,實在對不起這樣高額的支出。至于靜安,則是因為靜安的媽媽太好了,"這小子欠人教導。"他說。同樣的搗蛋行為發(fā)生在他家,他一定有一場挨罵或責罰;可是發(fā)生在靜安身上,靜安就沒事。"這怎么行呢?"所以他要替天行道,維持一個正義公平。
"有道理。"我說,"你想不想知道你爸媽的錢用到哪兒去了?"
"當然!"于是我拿起筆,開始教他"算賬",順帶聊天。等他知道學校全部的財務情況后,氣就平了;至于靜安的教育問題則慢慢來。事實上經過這次談話,佑民開始忙著過自己的生活,很少再"替天行道"了。
把成人的期望值合理降低,也是真實的辦法。像偉偉是學習比較慢的孩子,剛到學苑時,學習的胃口壞透了,親師協(xié)同重點只有一個:如何平復孩子在體制內充滿競爭的學習挫折。
一個學期過去,一年過去,這孩子肯學咧!他和別的孩子一起選課,一起學習。老師和父母都很安慰;可是很快地,孩子又不肯進課堂了。為什么?
因為大人對孩子的學習期望升高了,高到他負荷不了的地步。老師想他應該可以好好寫字了,媽媽想他應該可以學乘除法了,爸爸認為他應該可以讀小說了。等到孩子拒絕學習的警訊發(fā)出,大人才想到自己的 "貪心"。這哪里是孩子不聽話?當大人的期望值合理地降低時,這孩子不就又好好學習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