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伴隨地理大發(fā)現(xiàn)而發(fā)生的商業(yè)激變,為歐洲工農(nóng)業(yè)帶來一片生機。但16世紀中葉以后,歐洲開始出現(xiàn)經(jīng)濟衰退的征兆。從美洲掠奪的貴金屬大量流入歐洲,造成銀價下跌和物價上漲,各類商品極端匱乏。與歐洲經(jīng)濟衰退的景象相反,在同一歷史時期的明代中國,商品經(jīng)濟正處在蓬勃發(fā)展之中,當時只有中國才能為世界市場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于是歐洲國家又掀起一股爭奪中國商品的競爭熱。中國精美的絲綢、瓷器以及各類工藝品不斷涌入歐洲。通過中國商品的傳播,中國文明甚至影響到歐洲人的生活習俗和時尚。所以16世紀末,歐洲國家普遍想了解中國的國情。而歐洲各國的統(tǒng)治者更想通過對中國國情的進一步認識,來制定自己的對華策略。正因為如此,1582年門多薩從墨西哥返回西班牙以后,費利佩二世和當時西印度院的主席麥耐塞斯才都鼓勵他寫出一部有關中國國情的著作。1583年他出使羅馬教廷,在覲見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PopeGregoryXIII)時,他講述了奉命出使中國的前后經(jīng)歷。教皇也督促他盡快寫出一部中國史,這就是《中華大帝國史》首版在羅馬出版的原因。費利佩二世為了表彰門多薩撰寫這部著作的功績曾給予他享有這一著作出版特許權十年的恩賜?!吨腥A大帝國史》英文譯本1588年由派克(R Park)完成,他是在以建立世界海上帝國為終生奮斗目標的哈克呂特(R Hakluyt)的積極鼓勵下完成翻譯工作的?!吨腥A大帝國史》荷蘭文譯本1595年在阿爾科莫爾(Alkmeer)和阿姆斯特丹(Amsterdam)同時發(fā)行,這是在負責海外擴張事務的柯奈里斯·科拉埃茲(CornelisClaesz)直接授命下翻譯和出版的。可見《中華大帝國史》的寫作、出版與譯成歐洲各種文字都有深刻的時代和政治背景。
門多薩這部作品為當時的歐洲人打開了解和認識中國的窗口,使歐洲人從通過充滿神秘色彩的傳聞來 想象 中國,跨入到通過中國的現(xiàn)實來認識中國的時代。這也就是《中華大帝國史》一書的歷史意義。
門多薩的《中華大帝國史》不僅把16世紀的中國向西方做了最客觀、最全面的介紹,體現(xiàn)了16世紀歐洲人的中國觀,而且該書事實上又提出了一個十分嚴肅的問題,即東方人和西方人應當如何審視和對待對方的文化。
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東西方文化以空前的規(guī)模在相互碰撞與融會之中,為了探討異質文化之間相互滲透與影響的規(guī)律,地理大發(fā)現(xiàn)以后西方傳教士在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歷史作用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因此《中華大帝國史》陸續(xù)不斷以各種文字出版。近代,門多薩的《中華大帝國史》又有重新引起世人關注的趨勢。1966年西班牙文本的《中華大帝國史》繼1944年版本之后,再度印行;1986年附有精美插圖的《中華大帝國史》的節(jié)本在西班牙出版;由長南實和矢澤利彥加注的日文本《中華大帝國史》1965被收入《大航海時代叢書》第六卷出版,到1991年已重印四次,在亞洲除日文譯本外,還有了他加祿文(菲律賓國語)譯本。
門多薩的《中華大帝國史》談論的是中國的國情。16世紀的歐洲人是如何觀察中國的,這當然最應引起中國人的興趣。該書一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將晚明社會與同一歷史時期的歐洲社會進行比較的原始記述,另一方面該書也有一些有關晚明社會經(jīng)濟史的具體資料可供我們當代史學工作者參考。它還為我們研究16世紀中國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提供了較多的可能性。因此,在《中華大帝國史》問世四百年以后,該書已由何高濟先生從英文譯成中文并于1998年由中華書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