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以書、數(shù)為核心的智育
【原典】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禮記·學記》
【釋義】
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風俗習慣,一定要從教育入手。
“六藝”中的“書”、“數(shù)”兩門課程,是對學生的文化知識傳授,使學生掌握淵博的文化知識,實現(xiàn)課程體系的智育目標。
“六藝”中的“書”,是書寫文字的識字教育,為基礎(chǔ)課之一。
我國到殷商時期已有了較為成熟的文字和相應(yīng)水平的書教。但文字的起源則至少可以從殷商向上追溯兩三千年。河南近年的文物考古研究及歷史文化遺產(chǎn)均可以證實,以河洛為中心的中原一帶就是我國文字產(chǎn)生最早的地區(qū)之一。河南文物研究所對舞陽賈湖裴李崗文化遺址的發(fā)掘報告稱:遺址出土的石器和骨器上出現(xiàn)了許多契刻符號,可以斷定這就是文字的雛形。這些契刻符號距今約有八千多年的歷史。洛陽學者蔡運章還從賈湖出土的龜甲上分辨出“目”、“日”兩字,認為這兩字都應(yīng)是“離卦之象”??脊艑W家們在出土的河南仰韶文化時期的陶器上發(fā)現(xiàn)的刻畫符號,內(nèi)容更為豐富,因而認為距今五六千年的這些仰韶文化的刻畫符號應(yīng)為文字起源的標志。從文字史料和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我國奴隸社會的夏、商、周三代,并不僅僅是縱向的朝代相繼的關(guān)系,而是還有著橫向的諸侯國聯(lián)系。夏商與商周均有相當?shù)臅r代重疊。商是夏代的列國之一,而周又是商代的列國之一。朝代的更替只表明三國之間力量強弱的變化而已。文字、學校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也是如此。河南登封陽城遺址中發(fā)掘出的夏代早期的文字資料——刻畫在日用陶器碗、缽、豆、甕上的文字,不但是裴李崗文化和仰韶文化刻畫文字的繼承和發(fā)展,而且開啟了商代甲骨文的先河。另據(jù)專家介紹,甲骨文之前,水族古文字即水書就已存在。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水族古文字達一千四百多個,而且從水書中找到了夏陶符號。目前已經(jīng)辨認出與夏陶符號完全相同的水書文字符號就有18個。這說明古老的水族文字可能是夏文化遺存的一脈。而屬于先商時期的鄭州二里崗文化遺址出土的兩件帶字卜骨,可以說是殷商甲骨文的前身,同時也說明至少與商前期重疊的夏代已能運用文字,還可能有典冊,如夏易《連山》、《夏時》等。這都足以說明夏代已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文明時代。
《周禮》中已提出“六書”的說法,后世學者對“六書”的名稱、順序意見不一。但認為“六書”是指漢字的六種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卻基本上一致。這說明西周時書教的進步是很大的。
“六書”一詞最早見于《周禮·保氏》,其中沒有對“六書”的名稱,也沒有對六書的解釋。西漢劉歆《七略》:“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yǎng)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zhuǎn)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边@是對“六書”最早的解釋,象形、象事、象意、象聲指的是文字形體結(jié)構(gòu),轉(zhuǎn)注、假借指的是文字的使用方式。
東漢許慎受劉歆的啟示,費幾十年的精力整理漢字,編成《說文解字》一書,這本書的“敘”說:“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偽,武信是也。五曰轉(zhuǎn)注,轉(zhuǎn)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許慎的解說,是歷史上首次對“六書”定義的正式記載。后世對“六書”的解說,仍以許慎的解說為核心。
西周中期以后的字體已明顯擺脫了古拙剛勁的風格,筆畫圓柔,兩端平齊,不再波折出鋒,顯得收束得體?!睹Α肪褪沁@一時期的代表作之一。銘文從整體上看確有洋洋恢弘之感,使人仿佛有“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語)的贊嘆。而就其筆法的疏密有致、成行成列,又可見周人的進退有節(jié),“莫不令儀”。若審其字體,但見轉(zhuǎn)折自如,圓融貫通,字略修長平整,靈秀中不失規(guī)矩嚴謹,氣色溫和,筆勢穩(wěn)妥,處處顯出彬彬有禮之態(tài)。觀之,莫不對人心靈陶醉,何況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