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動機

意識形態(tài)起源和影響 作者:(美)利昂·P·馬拉達特


許多人懷疑經(jīng)濟的壓力是導致人們選擇某一政治立場的原始動機。的確,經(jīng)濟是一個重要因素。我們大致可以做這樣的推想:在社會上順遂的人通常不會想要改變現(xiàn)狀;相反的,貧窮者在物質上能失去的極其有限,而進步變革則有機會讓他們獲取很多。然而,經(jīng)濟因素并不是選擇某種政治哲學的唯一因素。有許多保守主義者是貧窮的,也有不少富有者是自由主義者。事實上,人們的政治態(tài)度并不取決于單一動機。影響一個人選擇某種政治態(tài)度的動機,或許就像人們所抱持的政治態(tài)度一樣不勝枚舉。下文中我們將討論除了經(jīng)濟因素以外,影響人們的政治選擇的幾個重要因素。

年齡通常是一個重要因素。在我們這個時代,年輕人比任何其他年齡階層更傾向于保守主義,這在歷史上是相當罕見的。一般而言,年輕人比年長者更可能是自由主義者,這可能是因為年長的一代從現(xiàn)狀中獲得較多既得利益,而年輕一代尚未能獲取。年輕人不僅未擁有財富,同時也欠缺忠誠感與歸屬感。50歲的人可能會覺得他們與社會休戚與共,這不僅是因為他們已經(jīng)習慣于這個社會,同時也因為他們曾為這個社會貢獻過一份心力。年輕人則欠缺這些理由讓他們忠誠于目前的體制。

有些人則是覺得他們在心理上比其他人更契合自由主義或保守主義。作為一名自由主義者,必須要對混亂失序的現(xiàn)象有相對高的忍受力。許多人無法容忍失序,所以盡管他們并未從現(xiàn)行體制中獲得物質利益,他們仍然抗拒改變,因為他們討厭混亂。另一方面,有些人似乎很需要不斷地改變;現(xiàn)狀從來無法令他們滿意,只因為它是現(xiàn)狀。

或許決定一個人左傾或右傾的最大單一因素在于他的人性觀。如果一個人認為人類本性是惡劣的、自私的、侵略的,那么他便可能偏向政治光譜的右邊。認為“人性本惡”的人士,通常會主張對違規(guī)者施以嚴厲的法律制裁和嚴格的懲罰,因為他們相信這是控制不法行為所不可或缺的手段。另一方面,相信“人類本性是道德的和理性的”的人士則偏向政治光譜的左邊。他們會設法避免以“非必要的”嚴格法律來妨礙人的自由,同時他們會試著以理性說服的方式來對待犯罪者。右派人士通常認為監(jiān)獄應該是強制教導犯罪者正當行為的懲罰機構,而左派人士則視監(jiān)獄為矯治機構。左派人士認為剝奪自由已經(jīng)是充分的懲罰,因此他們希望利用刑罰機構來教育犯罪者社會認可的行為,并且訓練他們安分謀生的技能,使其遠離犯罪人生。此處的關鍵點在于對人性的假設:人是被貪念和私欲所驅使的,還是受崇高的志向所激勵?個人在這個問題上的抉擇,與其政治觀點有極大的關聯(lián)。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