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要含有一個可能的真理,悖論的價值還在于它是不可接受的這一事實。這迫使我們不斷思考,保持對生命的神秘性抱有開放的態(tài)度。一個人不可能安下心來并安然地接受悖論。雖然盧梭的斷言讓我們意識到,強迫和自由也許并不像它們初看起來那樣矛盾,但它不是我們可以坦然接受的,可以被歸在記憶深處,從來不過問。一次一次地,它迫使我們?nèi)ニ伎肌?/p>
恰當?shù)靥幚磴U撌莻€困難并令人迷惑的任務(wù)。這也是有些危險的工作,因為悖論可能受到不負責任的利用。它們可以被當作修辭的工具,缺少嚴肅的內(nèi)涵,只是想用來在聽眾面前嘩眾取寵,并且避免有意義的交流。但是,這僅僅是說,理解現(xiàn)實——自我、他人以及周圍的生命——是一件艱難、令人迷惑而且危險的工作。而且,沒有必要不懈地、過分地尋求悖論的公式,譬如,沒有必要走得像近期的一位法國思想家,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極力主張的那么遠。她宣稱,當思考什么事時,我們應(yīng)該立即去看看,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相反的情況是真的,這應(yīng)該作為一種常規(guī)的調(diào)查方法。雖然這種方法可能在一個天才——如西蒙娜·薇依本人——運用時有效,對我們大多數(shù)人來說,這種方法將會使我們感到?jīng)Q然的混亂。我們需要的只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溫柔,愿意從容地應(yīng)用觀念,不拒絕那些用問題向我們的觀念進行挑戰(zhàn)的人,并且決意繼續(xù)思考。
本書的讀者必須做好準備,每當他們遇到一個問題,贊成和反對的意見就會蜂擁而至,它們會索求一方或另一方的支持,并且不會很快散開,回歸安寧。重大的政治理論問題是持久的,這正是因為世世代代的智者還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能夠完全支持肯定的一方或否定的一方。要探討最根本的現(xiàn)實(ultimate realities)——所有問題都指向這里,我們必須準備容忍各種混雜的情感和分裂的見解,與各種矛盾斗爭,正如格言中所說的,“一切思想都是盡力發(fā)現(xiàn)思想不能夠思考的事情”,并記住,理解將不會以明確答案的形式出現(xiàn)。一定要認清,我們能夠問的最重要的問題,不可能一勞永逸的解決掉。一定要愿意考慮悖論,這就是說,愿意容忍不確定性。有了這種準備,就可能意外地發(fā)現(xiàn),不確定性很有啟發(fā)性。
也就是說,一位讀者在要弄清后面篇幅中的任何一個問題時,如果發(fā)現(xiàn)不可能得出一個答案的話,不應(yīng)該喪失信心。如果兩個相互排斥的答案在某種意義上都是對的,那么,思考已經(jīng)獲得了一定的成功。思考找到了一個悖論。與其喪失信心,不如考慮一下,看看真理是否就在不遠的地方。
現(xiàn)在,我們擁有可畏的行動能力,這在我們對核能源的運用能力、我們對太空的探索以及我們的工業(yè)生產(chǎn)力中能很明顯地看出來。我們在積累和闡釋事實方面也有許多高度成熟的技能,自然科學的范圍和精致程度以及社會科學所積累的大量的數(shù)據(jù)引人注目地證實著這一點。但是很難說我們擁有智慧。因此,我們的生活存在于不可抹殺的問題中:我們的行動能力和研究技巧能否有效地用于解決終極問題?彌漫在我們時代的恐懼——戰(zhàn)爭的恐懼、貧困的恐懼、專制主義的恐懼和其他無數(shù)的邪惡——說明了我們距離能夠自信地用肯定的詞語來回答這個簡單的問題還有多么遙遠。
我認為,我們的行動能力和研究能力所需要的智慧,并不在于知道確定無疑的事情——雖然當我們不動搖地追隨一套鮮明的、完全始終如一的原則時,我們感到可以知道一切;而在于一種不知道,在于一種不確定性,表達出獨立的自我和對他人的坦率。在涉及什么是真的與正確的這個問題上,我們都渴望絕對的自信。我們感到,當我們?nèi)狈ψ孕诺臅r候,我們的個性和我們的關(guān)系都受到危害。但是會如此受到危害的個性和關(guān)系必定是假的。它們必定依賴于一種虛幻的確信,而不是思考。本書的前提是,我們?nèi)祟愂撬季S的存在者(thinking beings)。只有通過思考,我們才能證實我們的合理性、我們的自由以及我們對生命的忠實。因此,如果我們學會清晰地、決絕地、思想開闊地考慮問題,我們就學到了一些不能規(guī)約為客觀答案的東西——人類不確定性的智慧和姿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