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世早已在方浜南,肇嘉浜北,四牌樓路段,梅家巷里覓了一片廢園。業(yè)主姓陸,祖上在洪武年中進士,做過官,后人與儒世交好,因?qū)U園的一角辟出贈與。儒世與明世談妥,將宅子?xùn)|側(cè)他那一半折價讓出,原先居中的老太太那幾進里,他該得的一份也作了價,萬竹村他不要了,白送給兄弟。一來新宅子離萬竹村路遠(yuǎn);二來是,看見陸家的廢園不由心生感慨,想當(dāng)年也是興旺繁榮,知名的勝景,如今已是斷壁殘垣,兄弟的天香園正在興頭上,烈火烹油,他身處于一頭一尾的中間,得以縱觀全局。這年儒世五十一歲,已是人生的遲暮,就想過安靜的日子。所以,和兄弟分家,除去忌憚兄弟一家的揮霍張揚,考慮到實際的財政以外,還是出于心境。這一處宅基是從廢園的西北角切下,已進入密集的民居,山墻相連,門庭并立。儒世又刻意建造樸素,一色黑瓦粉墻,淺淺的庭院,依墻栽幾竿竹,應(yīng)合“萬竹村”的境界,再無別的花木。真有些“隱于市”的意思了。
上海城里,多是居著賦閑的官宦人家,或懸車,或隱退,或丁內(nèi)外憂。說起來也奇怪,此地士風(fēng)興盛,熏染之下,學(xué)子們紛紛應(yīng)試,絡(luò)絡(luò)繹繹,一旦中式做官,興興頭地去了,不過三五年,又悻悻然而歸,就算完成了功業(yè)。余下的便是游冶玩樂,久而久之,釀成一股南朝風(fēng)氣。也有幾個志向大的,涉入宦海太深,便一去不回。總體來說,上海的士子,都不太適于做官。鶯飛草長的江南,格外滋養(yǎng)閑情逸致。稻熟麥香,豐饒的氣象讓人感受人生的飽足。即便是儒世那樣的秋暮之歲,低沉是低沉了些,但也另有一番自省的況味。這一番自省,因是在入世的江南地方,所以不至于陷入虛妄,而是于器與道、物與我、動與止之間,無時不有現(xiàn)世的樂趣生出,填補著玄思冥想的空無。
梅家巷里申儒世的宅子破土興作了。申明世蒙朝廷恩準(zhǔn)丁憂,也開始籌劃翻修擴建舊宅。經(jīng)幾番推倒重來,最終定在東側(cè)與西側(cè)相對處,再造一座楠木樓,讓柯海一家住。明世自己占了原先老太太居所的位置,向南拓進開闊,筑三重院。這三重院,不是直通通地一重套一重,而是獨立又貫通,之間相連以回廊,九曲十八折,最終九九歸一,合抱成套院。明世去一趟京師,還是有所心得,北方庭院軒暢朗闊,使他領(lǐng)略了質(zhì)樸的格調(diào)。再說,年紀(jì)長上去,趣味多少有變化,不像年輕時一味喜愛新奇古怪,到底要蘊藏深些,氣派卻也宏大許多。所以,院子都寬大正直,只是在回廊上依然保留著旖旎的南地情致。
對新宅院,全家都很向往,只有小桃,在枕邊傾吐了不滿,因為沒有阿奎的院子。明世笑道:阿奎才有幾歲?等他娶新娘子,再蓋一座楠木樓!小桃知道遠(yuǎn)水解不了近渴,心中無法釋然。但她小心眼里也知道,申明世哄她就這么個來回,沒有太長的耐心。他們不是少年夫妻,就像柯海那一對,慪氣和調(diào)笑,盡可作小兒女的把戲。她這個姨娘,是倉促之間娶進房,申明世并談不上有多么喜歡和寵愛。倘若任性太過,連那么一點因愉悅而得的溫存也要喪失了。好在,小桃有兩顆定心丸,一是生了兒子阿奎,二是明世顯然不想再納。因此,小桃有時候就也要鬧一鬧,耍一點小性子,其間的進退轉(zhuǎn)折自有調(diào)度。雖然農(nóng)戶出身,沒受過什么教養(yǎng),可在她的境遇,凡眼里看見,耳里聽見,都要從小心里過一遍,漸漸地,便有了分寸。
申儒世的新宅在立夏后破土,年底竣工落成,年后正準(zhǔn)備搬遷入住,大東門外忽然吃緊,有倭寇騷擾,企圖闖入城來。自上海筑城墻,倭寇幾次來犯都碰壁而回,已安靜了十年整。這時候又來,其實不過是些流寇,小打小鬧而已,但也攪得人心惶惶。儒世的新宅離大東門近,東北城墻的三座樓臺:萬軍臺、制勝臺、鎮(zhèn)武臺上,海防道加緊瞭望,箭臺上增了兵,城下則層層防守,氣氛肅然,街市蕭條許多。儒世搬家的事便擱置下來。到了隔年春上,流寇聚集有數(shù)百人,從浦東攻過來。這邊等候多時,此時一鼓作氣,沿海直追到崇明,全部殲滅。班師回城的一日,三座樓臺掛了繡球,商賈自行集資,從萬軍臺向南,沿三牌樓街,搭了彩棚。各家店鋪挑起燈籠,夜市至午時,過年都沒有這樣熱鬧紅火。數(shù)日之后,儒世一家便遷到新居。儒世遷走,擇個日子,明世就動工了。
這時候,鎮(zhèn)海的媳婦也生了,是個小子,取名昉,闔家都很歡喜。新媳婦出身殷實,開門紅生了兒子,都有些捧著。本來住著楠木樓,就占居高臨下之勢,再加這多般長處,其實是高處不勝寒了。鎮(zhèn)海的媳婦,不像柯海的媳婦活潑聰明,鎮(zhèn)海的生性也略嫌枯索,夫妻相處沒有兄嫂他們生動有趣,而是有幾分悶。鎮(zhèn)海娶媳婦,過日子和心緒都與之前無大異,依然是讀書。身邊的這個人,總是靜悄著,當(dāng)然也體察到女性的暖意,但并不足以吸引他改變什么。有時夜半醒來,忽想到自己已是個有家室的人,可這不是頂自然的,于他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呢?有兒子了,他明顯覺得父母對他的器重加甚,超過了哥哥,他反是感到不安。住楠木樓也叫他不安。幸好,哥哥的楠木樓正在拔起。一日,他看見媳婦將阿昉頸上的金鎖取下——那是外婆家給的,取下金的,換上銀的,心頭就有一動。再端詳,媳婦頭上身上,并無一點貴重華麗的飾物,衣裙也是素樸的青布,便知道原來這個人也有著同樣的顧忌,這才是同心同德。
柯海倒不在意這些,還很喜歡逗侄兒玩。小綢就沒那么豁達(dá)了,每每柯海去楠木樓上,其實并不都為了看侄子,有時也是和鎮(zhèn)海說話。還沒喝一碗茶,小綢就著人來叫了。一般都是隨叫隨回,但柯海也有犯性子的時候,越叫越不回。等終于不叫了,悻悻然起身往回去,房門卻插上了??潞R毁€氣,去了母親的房里,照樣有暖被窩,是用湯婆子暖的,還有特意為兒子做的消夜:鹵雞爪、糟魚、滾燙的酒和粥。一覺睡到天明,再走回自家院子,這一回,連院門都閂上了??潞U嫔鷼饬耍瓷肀阕?,沒走回母親房里,而是到朋友家去了。男人家少不了三朋四友的,尤其是柯海這樣胸襟開闊,性情隨和的,幾乎是五湖四海了。許多朋友是娶親之后斷了來往,如今正好續(xù)上了。熱烈的夫妻往往最容易生罅隙,因為太過率性。小綢一個人躺在綢被窩里,帳幔上的絲繡還是新鮮的顏色,枕上人已經(jīng)不回房了,眼淚流個不停。追根溯源,事情都是由鎮(zhèn)海的媳婦引起。比較自己的娘家,說是世家,其實不過是個虛名,基業(yè)早已單薄得很,吃喝用度都緊湊了,其中頗有些辛酸。這一些,好的時候全說給他聽,連乳名都被套了去,連鍋端的,就沒法讓他看得起了。此時,許多甜言蜜語卻不期而至,涌起在耳畔,想恨他也不能了。于是,小綢斷定,鎮(zhèn)海媳婦是最可惡的人,再也不想理她了。等過一日,柯海趁她不備,溜進房里,千磕頭萬作揖,將她哄好,可是,對鎮(zhèn)海媳婦的仇卻解不開了。
小綢對自己氣恨,鎮(zhèn)海媳婦隱約覺得出。她是個口訥的人,平日與這家的媳婦女兒沒有閑話交道,心里一清二楚。她看上去遲緩,其實是個明白人,何止是聰明,還能夠設(shè)身處地。她家是富戶不錯,卻是依尋常人家規(guī)矩教導(dǎo)長成的。小綢的乳名叫蠶娘,未必真涉及過桑蠶,她卻真進過蠶室。她娘領(lǐng)了蠶娘們切桑葉,她人小力薄,使不動刀,就用剪子,將桑葉剪成一條條。略大些以后,她就會使一雙小竹筷,將一條一條蠶寶提到干凈籮筐里。挑繭時分,她手臉洗得清清潔潔,手指尖就像長了眼睛,單將圓圓正正的獨繭擇出來。她喜歡聽蠶食桑葉沙沙的聲響,響得那么勻,不像蠶發(fā)出的,倒像天地間自生。蠶上山了,大人們不許看,也是天地間的秘密。她娘從不穿綢,只穿棉,說是“罪過”,一根絲就是一條蠶命。就這樣,富歸富,可一點不糟蹋,別人家看了會說慳吝,其實是惜物。因是女孩兒,自小讀書不多,不過是《三字經(jīng)》《百家姓》《女兒經(jīng)》,認(rèn)些字,從人情里學(xué)了處世道理。十五歲,家里定了這門親,從此沒人在她跟前提半個“申”字。關(guān)于申家的議論傳不進她耳朵,那些荒唐事也都不知道。但她人沒下花轎,已經(jīng)知道一二分,申家的大門富麗堂皇,楠木樓更是聞所未聞,無論男女,都是花團錦簇,滿眼絲光流溢。這是在喜日子。接著不久,老太太發(fā)喪,且又是另一番天地:白綾子遍地開花!俗話說,若要俏,常帶三分孝,就是這般“俏”。這還是在辦事的時候,排場大些無妨,平常日子自然就消停下來,不會那么鋪張,鎮(zhèn)海媳婦對自己說。緊接著,老爺回家,祭拜,出殯,又接風(fēng)洗塵,然后又是造新房子,添人口……總之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一家就沒什么平常的光景,日日都在辦事情,轟轟烈烈。她也不是不喜歡熱鬧,只是跟不上趟似的,不能添什么樂子,反而會掃大家的興,所以就更顯木訥了。人們背地里都說鎮(zhèn)海媳婦顢頇,不太合這一家的脾性,但也覺得她敦厚,比柯海那一個好說話。
不多幾日,小綢對鎮(zhèn)海媳婦的不高興就都看出來了。生性本就是喜怒形于色,更何況有意地要擺出來氣人家。這段日子,宅子?xùn)|邊直到中堂的地方動土木,怕傷了人,臨時起墻封了,大人小孩只能在西邊走動,逼仄得很,天好,就都去園子里玩。鎮(zhèn)海媳婦熬了飴糖,切成寸方丁,分給孩子們吃。小綢的丫頭已經(jīng)會走,搖搖擺擺湊過去,鎮(zhèn)海媳婦就往小嘴里送了一塊。她娘看見,立即叫她回來,要看她嘴里的東西,丫頭張開嘴,小綢往里看一眼,伸手就把飴糖掏出來,扔了。鎮(zhèn)海媳婦都不敢近她身邊了。心里盼著東邊的工程快點完成,兄嫂搬進楠木樓,就公平自在了。但東邊的工程可不像大老爺?shù)恼雍唵?,是精雕?xì)琢,聽蕎麥說,好比在錦緞上織花,剔透剔透。漸漸地,工程顯出端倪來,原來三重院的最后一重,坐北向南起了一幢樓閣,樓體日日升高,高過東西兩幢楠木樓。
仲夏時節(jié),天香園里又辦了一場宴席,是為震川先生餞行。去年秋闈,震川先生中了;今年春闈,也中了;殿試中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授長興知縣。這一年,震川先生五十八歲。震川先生原籍昆山,所居安亭是岳丈的家,屢屢應(yīng)試禮部,總也不中,人稱“老童生”。如今中了,回頭一望,分明是臥薪嘗膽,不可小視。明世即刻改戲謔為折服,說起來是有勢利心,但卻是天真的勢利心。明世向來不愛與倒運的人交道,因不想讓自己沮喪,相交往來都是撐順風(fēng)篷的人。震川先生是一個例外,可是,好花不怕遲開,如今不是得意了嗎?正應(yīng)了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古話,加倍可喜可賀。明世籌劃大大地慶祝一番,一來真心為震川先生高興,二來聊補一向疏于往來的歉意。
恰是桃樹結(jié)果的時節(jié),于是,慶宴便以“蟠桃會”為題。青篾細(xì)條編成的籃子里是大紅桃子;琉璃盤里是大紅桃子;鵝黃的絡(luò)子將大紅桃一個一個網(wǎng)起來,連成串,底下垂著嫩綠流蘇;舢板外面描著仙草,里面裝的是大紅桃;樹上的果子貼了魁字——就這樣桃山桃谷還嫌不夠,廳堂、水榭、畫舫、樓閣,四壁都豎了鏡子,又折出一個蟠桃會。天香園變成一座果倉,桃香彌漫,真是嬌艷啊!震川先生坐于上座,鏡里鏡外的桃紅,沒有給他染顏色,反而更顯出肅殺。他穿一件黑色隱花緞袍,藍(lán)色綾帶束腰,烏紗帽,皂色靴,上下沒有一點鑲滾與織繡。四下里的熱烈其實因他而起,卻似乎又與他最無關(guān),在其中,雖有一種寂寥,卻安之若素,且應(yīng)對從容大度,并無乖戾氣,所以也不礙事,人們只管自己高興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