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人生智慧
"無為而治"的治國之道
"無為而治"是老子治國之道的核心,他的一整套治國方略都是圍繞這一思想展開的。老子主張:"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用"無為"去處事,用"不言"去教導(dǎo)百姓。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第五十七章)
"無為"并非無所作為,而是不可妄為,不可強為,要順其自然、"自然無為"。做君王的須知民意、順民心,讓百姓自然發(fā)展。"去甚,去奢,去泰",即去掉極端的、偏激的、奢侈的為政態(tài)度,也就是要求君王為政不要對百姓太苛刻,不把個人意志強加給百姓。"圣人"就是得"道"的君王,他是沒有固定意志的,他以百姓的意志為意志,百姓意志好的要善待,不好的也要善待,這樣就得到了大善;百姓意志可信的要待以誠信,不可信的也要待以誠信,這樣就得到大信。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通過"無為"而達(dá)到了最積極的"有為"。
"無為而治"是一種高明的治國藝術(shù)。老子認(rèn)為最好的統(tǒng)治者是"太上不知有之",不知道有你的存在,是: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第十七章)
好的統(tǒng)治者是悠閑地治理自己的國家,很少向百姓發(fā)號施令,事情成功了,百姓未受任何侵?jǐn)_,百姓都說自己本來就是這樣。這樣的帝王便可"無為而無不為"了。
老子的"無為而治"也是古代帝王術(shù)的總結(jié)。他指出: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zhí)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第二十九章)
國家是非常神圣的東西,是不能勉強去治理的,誰去人為地治理天下,誰就會把天下搞亂;誰要用心地把持天下,誰就會失去天下,帝王應(yīng)"以無事取天下"。"無為而治"的理想社會是什么樣子呢?老子設(shè)想一個"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yuǎn)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fù)結(ji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第八十章)
這個社會沒有階級,沒有戰(zhàn)爭,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這樣的社會理想為后代中外哲學(xué)家所借鑒,影響深遠(yuǎn)。
"復(fù)歸嬰兒"的養(yǎng)生之道
老子認(rèn)為人可以"長生",雖然不能像天地那樣"天長地久",但只要按照養(yǎng)生之道,只要"深其根、固其柢",是可以"長生久視"的。那么一個人的"根"和"柢"在哪里?人身的"根柢"就是人身清靜的本質(zhì),虛無的本性,也就是人生之"道"。怎樣才能使"根""柢"堅固呢?老子認(rèn)為只有回歸到虛靜之"道",才能"深根固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