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節(jié):浮云 獻給母親(7)

簡媜為臺灣母土所寫的抒情史詩:天涯海角 作者:簡媜


獻給1895年抗日英魂 讓我跨過簡大獅的尸身, 跨過滿坑滿谷的骨骸回到1895年春天。 我盡量做一個靜默的旁觀者不踏破任何一朵浪、不驚動一草一木, 我只是想弄清楚給自己一個交代, 我們做子孫的如何生,而他們怎么死?

1993年旅途中,一個明亮的秋日早晨,我遇見一塊碑。

地點在福建省漳州市,旅程接近尾聲,一行人無所事事 地穿巷走弄,游覽異地風采。看飽了名勝古跡,反而特別想要 呼吸平民百姓的煙塵。于是,穿過人聲鼎沸的市集,又小跑步 過馬路,拐幾個彎,就這么迷入一條狹仄小巷。這巷談不上特 別,無非是新日子趴在舊磚瓦上。再怎么滄桑的建筑,一旦晾 出被單、衣褲,思古幽情立即云消霧散,耳邊聽到時光趕路之 聲,二十世紀只剩最后一小截尾巴。

毫不提防,那塊石碑擋了路。它的位置對路人而言真是 礙手礙腳,不僅瓜分人行道,又擋住某公家單位大門,你得 側身扭腰才能避開它。這碑絕非名勝亦缺乏古跡氣勢,約高 一百四十公分,水泥徹成,碑座簡陋,一旁還堆著廢磚料、舊

桌椅及路人丟擲的垃圾,立碑者乃"漳州市人民政府",1988 年6月10日公布,并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碑文僅六字:

簡大獅蒙難處

碑背面簡述其抗日事跡及在此被清兵逮捕經過。因著同 宗,同行友人詢我其人其事,我啞口無言。當時,我對臺灣歷 史僅具膚淺常識且毫無知識可言,我熟稔秦始皇如何統一六 國,卻對《馬關條約》后臺灣所進入的"日本殖民時代"一片 空白。

這塊碑擋我去路,難道不是為了問:"為什么?"

即使事隔八年,我依然清楚記得,當時我忍不住回頭又 看了那碑一眼,剎那間,仿佛看到數十名官兵強押一名帶血帶 傷男子,而他抬頭怒視,逼問:"你不認得我嗎?你不認得我 嗎?"的驚悚意象。

一場跟臺灣無關的戰(zhàn)爭卻決定臺灣命運。那是1894(光 緒二十)年歲次甲午,清朝與日本在離臺灣千里遠的中國戰(zhàn)場 開打,炮火硝煙從未隨季風飄至臺灣上空,臺灣亦未有一兵一 卒、寸草斗糧參與那場戰(zhàn)事。住在這"海外孤島"的漳、泉、 客三籍移民經過數代經營已取得主導優(yōu)勢,與逐漸凋零、漢化 的原住部族之間堪稱和平相處。居民各自寶愛自己的土地,日 出牽牛犁田,日落荷鋤而歸,天高皇帝遠。

甲午之戰(zhàn),日軍節(jié)節(jié)勝利,直逼京城。清大敗求和,兩國 派全權大臣李鴻章、伊藤博文在日本本州下關(即馬關)簽訂 《馬關條約》,約中第二條明定,清國將臺灣本島及其附屬島 嶼、澎湖列島等地之主權永久讓與日本。簡言之,"割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