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歷來對本小節(jié)的解釋沒甚不妥,只是我個人覺得本節(jié)的位置不對。因為“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與“見義不為,無勇也”,明顯地是指不同的兩件事。如果把兩者合在一起,成為單獨的一節(jié),文義難以連貫,似有不知所指之感。
現(xiàn)在,我把它的位置調(diào)整一下。(尚望高明指教。)
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八佾》第六節(jié))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保ā稙檎返诙墓?jié))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弊釉唬骸傲Σ蛔阏?,中道而廢,今汝畫。”(《雍也》第十節(jié))
總說:孔子有見于季氏僭越無禮,要祭泰山,就問當時已做季氏家宰的冉有(冉求)說:“你不能挽回此事嗎?”可能冉有很了解季氏囂張霸道的個性,知道勸阻不了,進言無用,所以干脆回答孔子說:“不能?!笨鬃右娙接腥绱嘶卮?,乃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鼻耙痪渲讣臼蠠o禮,后一句責冉有無勇。冉有見老師責備他,乃向老師解釋說:“非不說子之道也,力不足也……”當然,以上三段話,也有可能不是發(fā)生在同一時間,但意義必須這樣一貫下來才講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