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不了解戒律,修行不會有結果

關于這顆心 作者:(泰)阿姜查·波提央


喝酒的人有時會說:"我就是戒不掉。"為何戒不掉呢?因為他們還不了解喝酒的弊害。若你不了解其弊害,就意味也不知戒酒的利益,修行將毫無結果,只是以游戲的態(tài)度在修行。但若你清楚地看見它的利弊,就無須等待別人告訴你它的一切。

想想發(fā)現(xiàn)筌中有魚的漁夫的故事,他曉得里面有東西,能聽到它拍擊的聲音。他以為那是一尾魚,便把手伸進筌里,卻發(fā)現(xiàn)那是另一種動物。他看不到它,心中便揣測它可能是鰻魚[3]或蛇。若丟掉可能會后悔,因它可能是鰻魚;若是蛇的話,去捉就可能被咬。他陷入疑惑中,但欲望如此強烈,因此便伸手去捉,期望它是鰻魚。然而,當他取出的那一刻,看見皮上的花紋,立刻就拋開它。他不必等人呼叫"那是蛇,快放手",看見蛇的那一幕比別人的警告更加管用。為什么?因為他看見危險--蛇會咬人!還需要別人告訴他要放手嗎?同樣的,若能修行直到看清楚事物的實相,我們就不會再與有害的事物糾纏不清。

只談不老和不死,培養(yǎng)不出正確的修行觀

人們通常不如此修行,不反省老、病與死,而只談不老與不死,因此培養(yǎng)不出正確的修行觀。他們前去聞法,但并未真地聆聽。有時我應邀在重要集會開示,但那經常對我造成干擾。當我看聚集的人群時,我了解他們并未在聞法。有人滿身酒味,有人在抽煙或聊天,看起來絲毫不像是信仰佛法的人。在這種地方講話,成效可說微乎其微。那些放逸者心想:"他到底要講到什么時候?這不能做,那不能做……"他們完全心不在焉。

有時他們甚至為了客套而邀請我講話:"法師,請給我們一段簡短的開示。"他們不希望我談太多--那可能會惹惱他們!我一聽到這么說,就知道他們并不想聽聞佛法,那會惹惱他們。若我只說幾句話,他們是不會了解的。若你只吃很少的食物,那會飽嗎?

有時我正在講話,剛準備進入主題,就會聽到一些醉漢在大喊:"好了!讓路!給法師讓路,他現(xiàn)在要走了!"試圖將我趕走!遇見這種人,能提供我很多省思的食糧,讓我更加洞悉人性。就如瓶子已裝滿水,人卻還要求更多,瓶子已無空間再容納,倒再多水也只會無效地溢出來。這種人不值得浪費時間與精力去教導,因為他們的心已經滿了。當人提不起精神來接受時,我也提不起精神去給予;若他們的瓶子還有空間裝更多的水,則施者與受者都會獲得利益。

現(xiàn)在的開示慢慢變成這樣,情況一直在惡化中。人們并不追求實相,他們研讀只是為了尋找能謀生、養(yǎng)家糊口與照顧自己的知識,是為了生計而研讀,并非為了法?,F(xiàn)在的學生擁有更多知識,生活條件也比以往更好,每件事都更方便,但同時也擁有更多的迷妄與苦惱。為何會如此?因為他們只追求那種謀生的知識。

甚至比丘們也是如此。有時我聽到他們說:"我不是為了修法而出家,我是為了研究而成為比丘!"這是徹底自斷修行之道,那是條死路。這些比丘只是根據(jù)記憶在教導,他們可以教一件事,心卻在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地方,這種教導是不真實的。

世間的情況就是如此。若你想單純地生活,想修法與平靜地生活,他們會說你怪異、反社會或阻礙社會進步,甚至會脅迫你。最后,你可能會開始相信他們而重新回到世俗的生活方式,一步步陷入世間,直到求出無門。有些人說:"我現(xiàn)在出不去,我已陷得太深!"這就是社會的趨勢,它不認同法的價值。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