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一旦徹底融入宇宙意識,便能經驗無礙的空寂
原初意識或無分別之全知,乃是處于任何一種層次的心,體認到它最擴張狀態(tài)的必要條件,亦即心擴張到宇宙意識的要素。舉例而言,某人也許能經驗到澄明心,但若是不能體認到無分別意識,那么此心仍然局限在清晰的頭腦之內。假設心曾體驗過宇宙意識,那么它就會擴張,而這純粹意識又會跟澄明心融合,進而體悟到純然明透、清晰、無礙及無中心點的境界。這無礙的澄明心有時也被視為空無本身,或是能覺知到空無的一種意識。它是徹底體認空無的必要條件,因此,若想了悟心和宇宙之間的關系,我們首先必須了解心的本質,亦即我們這里所謂的真空。真空不可能被徹底知曉,除非頭腦里的分別意識完全消除。你這個獨立出來的自我一旦徹底融入宇宙意識,那時明鏡般的意識就會經驗到完全無礙的空寂。在上一章里,當我們談到融入的能力時,我們把這種狀態(tài)稱為純粹意識,而當我們探討到覺醒狀態(tài)時,我們則稱之為明鏡般的意識。
空無曾經被各種方式描述和體認過:真空、藍色意識或澄明心。我們所說的澄明心指的就是能夠如實覺知事物的明透之心,而不是宇宙意識的無分別狀態(tài)。當腦子里的活動又回復時,澄明心就消失了,不過這份空性還是沒有被染著,即使有妄念、感覺或界分感,它也不會消失。一切事物都是這空無的一部分,都可以被視為色相。任何一種有別于其他事物的存在都只是一種色相罷了,而色相只是空無的一個面向,這便是所謂的覺醒之心,禪宗稱之為沒有中心點的真空或心的本質。其中并沒有一個獨立出來的個體在覺知這空無,空無是被宇宙性的澄明心所覺知的。
這覺醒的澄明心可以在入睡之后仍然保持知覺。它除了在白天保持覺醒之外,入睡時仍然是祥和的。它保有了心的本質,它是一片深黑的寂靜,或是能覺知到空寂的宇宙意識。不同的修行體系各自著重于三種不同的意識狀態(tài):(一)原初的無分別意識;(二)宇宙性的覺醒之心;(三)徹底祥和之心。心的本質可以被經驗成藍空、澄明或意識的黑色面向,它們都可以被視為心之本質的一種狀態(tài)。不過我們可以說心的本質便是徹底的空寂。徹底的空寂就是一種無分別意識、明透或是如夜空般的境界,但其中永遠存在著一種能覺知到空無的精微意識。這種精微意識會被我們的個人意識所制約,以至于無法如實見到它,否則它是可以無限擴張的。
覺醒的感覺,如同甘露一樣甜美
到目前為止,人類對mind的理解可以分為:思想和思維活動、所有的印象組合成的更廣泛的內在活動、心的空寂本質、宇宙意識擴張到最后的一種徹底的空寂、覺醒之心及祥和之心。印度教通常強調的是無分別之心,佛家強調的是覺醒之心,伊斯蘭教則注重祥和之心,但也不盡然如此。伊斯蘭教傳統(tǒng)所強調的是黑色祥和之心,卡巴(Kaaba)的核心教誨所教導的祈禱方式,通常要人們面對一塊黑石頭,去體會那一片深黑的祥和境界。Islam(伊斯蘭)這個詞源自于Salaam,意思就是祥和,穆罕默德的旗幟也是黑色的。
心的本質就是空寂,亦即原初的、覺醒的、祥和的意識,而這份了解并不是一種形而上的概念或形而上的嗜好。缺乏這份了解,人類不可能自由,經驗也不可能得到解脫。心必須被徹底了解,人類才能得到自由、解脫及安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