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人格是帶有實質性的具體存有

無可摧毀的純真 作者:(科威特)阿瑪斯


人格和思想、感受以及各種覺受相連。成長到了某個階段,你會開始覺得人格的確是個有實質性的存有。它在感覺上并不是清新的,也不是一種當下的現(xiàn)實,更沒有本體的光明性或明亮感;它不給人—種真實不虛的感覺。事實上,它往往給人一種混濁、遲鈍或沉重的感受。但人格并不是由思想堆積成的;它有自己的實質成分。

許多靈修體系聲稱人格是不存在的,自我亦非實存;從某種觀點來看,它的確不存在。但人格如果在它所屬的層次上是不存在的,那么別的東西也都不存在了。不但你的身體不存在,連物質現(xiàn)實也都是非實存的。因此,只要有概念活動,就會有人格和其他事物的存在。我們必須把人格看成是一種具體的存有,才能了解人格的凈化是什么。

就大部分人而言,人格一開始會示現(xiàn)成一種抗拒、沉重或烏云般的感覺。當人格仍然困惑不明時,質地一般是不清明、不純凈的。這里所謂的“不純凈”,并不帶有批判或道德意味,而是說它沒有依照自己的本質存在。但人格的不純凈特質究竟有哪些呢?被凈化的又是什么呢?答案其實很簡單:過往的一切歷史,你經驗到的混濁、沉重和痛苦的感受,起源就是人格并非以純粹的形式存在著。它攜帶了一堆的沖突、記憶、未釋放的感覺、誤解、蒙昧,以及種種的反應、聯(lián)想和幻覺,而這一切都和過往的生命歷史有關。

人格就是洗東西的水,而且始終沒有凈化或過濾,因此過往的一切必須先釋放和排除掉。人格的實體狀態(tài)——我稱之為假寶石——會在脾臟和胰臟部位造成一種緊縮。我認為脾臟和胰臟與心理層面的關系,就在于胰臟的功能是排除壞死的白血球。白血球存在的目的是防衛(wèi)和保護,而這正是人格試圖完成的事。這些白血球一旦達成了任務,就會從血液里排出去,但人格很少把老舊、不再需要的防衛(wèi)模式摒棄掉,所以這些老舊的模式就是人格不清明或沉重的主因。內在工作會在不同階段經驗到不同面向的不清明感,端看你專注修行的領域是什么,或以往凈化了哪些層面的問題。舉個例子,你也許一直在安全感和意志力的核心面向下工夫,另外一段時間則是在力量的環(huán)節(jié)上努力放下防衛(wèi)反應。其實你走得愈深,愈容易看到人格結構精微面的虛假性。我們稱這種不清明狀態(tài)為“假寶石”,而它是跟我們所謂的“珍寶”截然不同的。

現(xiàn)在我們也許已經開始了解人格的不清明或愚鈍是怎么形成的,它其實包含了早就該排除掉的一些元素。其中最需要排除的就是曾經帶來保護和防衛(wèi)作用、甚至有利于求生的制約反應。我們的許多模式、沖突和無明其實是求生本能的一部分,但現(xiàn)在我們已經卡在這些為了防止痛苦或躲避滅絕而發(fā)展出來的模式和機制之中。我們一直沒有能力放掉它們,于是它們便決定了我們的人格內涵。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