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愛感
坊間有上百種書籍談到各種修復人際關系的方法,有些技巧的確有用,但到某個地步,大部分修補技巧就像石灰補墻,涂抹上去又剝落了,因為它們沒談到所有人際沖突和誤解的根源——無論是配偶、家人、朋友、同事,乃至世界上不同的種族之間,所有人際關系中棘手的問題都可追溯到我所謂的無愛感——一種深植大部分人心中的疑慮:深怕我們的真實面目沒人愛,也不值得愛。由于這種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我們難以信任自己、信任別人、信任生命。
如果我們不知道我們天生就被愛著,也值得愛,就不能盡情付出愛、接受愛,這是產生人際沖突以及常見的大小糾葛之致命根源。難以信任他人,害怕被利用或遭拒絕,隱匿嫉妒或懷恨的情緒,因防衛(wèi)而退縮,爭論或證明我們是對的,容易受傷,容易被冒犯,怪別人造成我們的痛苦——這只是因為我們怕沒人愛或不值得愛而自然呈現(xiàn)的幾種面目。
無愛感往往出現(xiàn)在我們以為遭受輕蔑或糟蹋時,怒氣突然一飛沖天,如同飽含猜疑和憎惡的水庫,只等著泄洪,一丁點小事也會誤開閘門。即使富于關懷和慈悲的人們,內心也藏有不少無愛感和理直氣壯的怨氣,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一觸即發(fā)。有些夫妻爆發(fā)較早,幾次口角下來,便搞砸了正在萌芽的關系。另一些夫妻的婚姻看起來頗為美滿,無愛感一時尚未宣泄,直到有一天,一方或雙方忽然醒轉過來,就會發(fā)現(xiàn)對方眼中并沒有自己,也不了解自己。相處多年的夫妻,妻子說“我知道老公愛我,但不知怎的,我就是感受不到被愛”,并非少見。
有時無愛感也表現(xiàn)為不停地斗嘴和斗氣,好像雙方老找理由來生氣:“你為什么不多愛我一點?”舉例來說,我輔導過一對夫妻,他們?yōu)橐韵滦∈驴梢再€一星期的氣。太太替先生沏茶,先生氣她在茶里加牛奶:“我不是告訴過你不要替我放牛奶,我喜歡把茶先多泡一下嗎?”要了解何以如此小事便能掀起軒然大波,就得去找出她的行為在先生那里所代表的意義:在先生眼中,這再一次顯示她的步調沒有跟他個人和他的需要一致——從他母親算起,他生命中所有的女人都一樣。對太太而言,即使幫他泡茶這種小事都會遭到責難和怨懟,則又一次顯示不管她做什么,都永遠無法贏得他的愛。在這種芝麻綠豆小事之下,潛藏著多年來未獲關懷、不被感激的痛苦,雙方只是將其再次照本演出。
人對無愛感執(zhí)迷不悟、絕不妥協(xié),引起我這個執(zhí)業(yè)心理治療師的興趣。盡管許多證據(jù)顯示事實其實剛好相反(我們生命中有很多人真的愛我們),盡管經(jīng)過多少年心理治療或靈修,這種感覺就是在心性中揮之不去。更糟的是,一旦有愛在場,這種無愛感就能抵制、蔑視、破壞愛;我們即使有人愛,也總是覺得不理想——不夠多、不夠好、不是我們要的那種;我們就是不能相信我們真有人愛,也值得愛。這無愛感——預設他人絕不會歡迎我們或接納我們——叫我們拒絕讓愛進入生命,縱使愛明明可以讓我們掙脫出無愛感的掌心。
于是,門肯(H. L. Mencken)以挖苦的黑色幽默夸張地寫道:“生命有兩種選擇:保持單身,過得慘兮兮;或者結婚,希望自己死掉算了。”在人際關系工作坊念出這段話,總會贏得響亮的笑聲,人們聽到有人一語道破這進退失據(jù)的共同困局,都松了一口氣。在無愛的魔咒下,獨居不免凄慘,因為覺得少了什么,像是被人遺棄了;但婚姻也不能藥到病除,因為與人共住會增強缺愛的感覺,更加恐怖。
我們這些心碎的人兒如何才能愈合世代相傳的愛的創(chuàng)傷,從充滿口角、爭執(zhí)的世界中掙脫出來?這是人生——無論個人或群體——最重要的課題,同時也是本書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