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藏,一所最好的心靈學校(2)

與倉央嘉措一起修行 作者:聶曉陽


 

人的貪欲和窮富其實沒有關(guān)系。如果你貪,即使是皇帝,一樣會貪財、貪名、貪權(quán);如果你不貪,也就是說你有一顆足夠高貴的心,即使是平民,也可以“糞土當年萬戶侯”。金錢和地位,都不是讓身心套上枷鎖的理由。

我也曾問我的西藏朋友強巴頓珠,為什么有人去歌廳、舞廳找樂,最后反而覺得更沒意思?他回答,快樂是靠心感受的,只有讓心恢復簡單純凈才能有真正的快樂。像歌廳那種地方,本來就充滿了欲望、誘惑和各種不好的情緒,雖然一個人能獲得一時的刺激,但內(nèi)心卻因此更加混濁動蕩,所以你就感受不到真正的快樂。他說:“花錢和靠別人讓自己快樂,都不是快樂的正道。”

的確,幸福是快樂的善行。有些快樂很短暫,有些滿足很糾結(jié),原因就在于沒有建立在善上。凡與善有沖突的東西,無論看起來多么美妙,都不會帶來真正的幸福。快樂是一個人生命中本來就有的東西,快樂不需要刻意尋找,凡刻意追求來的,都是感官的滿足,不是靈魂的愉悅。

在藏傳佛教看來,快樂必有因,此因即善行。寂天菩薩曾說過,這個世界不管還有什么樣的快樂,都來自希望別人快樂;這個世界不管有什么樣的痛苦,都來自希望自己快樂。所以有人說:其實我們不需要寺廟,不需要哲學,因為頭腦和心就是寺廟,善心就是最大的哲學。

在很多藏傳佛教的高僧大德看來,人的自私欲是萬惡之本,也是煩惱之源。而利他心是成佛的主要因緣和目的,也是人擺脫煩惱求得解脫的根本之路。透徹到能看到未來很多世的人,應(yīng)該對今生的福樂不會過于熱衷。

有一天,我早起慢跑鍛煉,心中忽然想起一個詞:“安分?!比司烤箲?yīng)該安守自己的命運,在或好或壞的今生命運中尋找心靈的慰藉和平和,還是應(yīng)該心懷壯烈,與命運抗爭爭取更好的現(xiàn)世名利?

我想,安分,則少了一份期待,從而更容易滿足??範幒皖嵏?,則每天在爭斗、不滿和失落中度過,會不會漸漸欲壑難填,終生流離?

在西藏,安分是一種絕對的美德。對比自己強的人,人們會用吐舌頭撓耳朵摸腦袋來表示敬意,表示對他們前世善行今生得到好報的羨慕。舊時的西藏等級分明,下人對有身份的人,要在名字后面加一個“拉”表示尊敬,這也是為了隨時提醒他們上輩子修行不到,今生更要好好做人,以求來世以及未來很多世的福報。西藏人對今生并不過分看重,因為今生只是一輩子,是暫時的,而未來是很多輩子,是永恒的。

佛教中有個詞匯叫“隨喜”,就是說當我們見到或聽到任何善行時,心中自然而然產(chǎn)生快樂,甚至有時僅僅想到正面的行為,也感到高興。佛家認為,“隨喜”是治療嫉妒的良方。

很多年前,我曾經(jīng)目擊過這樣的事情:某大學心理系三年級女研究生薛某接到美國密執(zhí)安大學錄取她并提供全額獎學金的電子郵件,但被她的室友張某冒用她的名義回絕了。失去留學機會的薛某懷疑是同室張某所為,訟至法院。后張某承認,表示愿意賠償一萬兩千元。有人感慨說:當我們僅僅因為自己沒有而阻止別人擁有時,我們不但會成為不光彩的失敗者,還會淪為可恥的勝利者。

很多時候,一個人看似勝利了,其實卻是失去更多。這就好比總喜歡發(fā)現(xiàn)對方漏洞的人,只能贏得一時的口舌之快和表面的上風。而那些更善于發(fā)現(xiàn)對方道理所在的人,往往能更加服人。

在西藏人的在宗教觀念里,一個人不做惡事固然重要,不起壞的心念也很重要,這就是所謂的“身語意”同修。意思就是說,行動、語言和心念要統(tǒng)一,一念之差和一行不慎的業(yè)報是一樣的。

在他們看來,人如果做好事起善念就會心情暢快,就更能作出正確的決定,從而帶來好的結(jié)果;而一個惡的想法或念頭會帶來心智的蒙蔽,讓人不免空虛焦躁,這樣就容易心猿意馬,心智下降,以致作出可能更加錯誤的決定——一念不慎,帶來惡果和煩惱。

在西藏,一切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都離不開一個基本的觀念,那就是在他們的心靈世界里,生命是世間最可寶貴的東西,而生命不只有一輩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