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青海湖畔的謎團(2)

與倉央嘉措一起修行 作者:聶曉陽


 

官方對倉央嘉措一事的草草收場明顯包含政治斗爭的需要。有關專家引述的《格桑嘉措達賴喇嘛傳》(清代蒙文木刻本)中,就指出當時蒙古勢力“青海派”偽造了倉央嘉措的圓寂,其目的是想立青海僧侶封建主察罕諾門罕家族的格桑嘉措為繼任達賴,以便同蒙古勢力“西藏派”的拉藏汗相對抗。而拉藏汗出于和桑結嘉措勢力及“青海派”勢力的矛盾,也急于另立益西嘉措為達賴。因此,宣布倉央嘉措道死青海,對當時蒙古各派勢力和清朝中央政府來說,都是上策。

關于倉央嘉措于青海逃遁之說,除據(jù)信為倉央嘉措弟子在他逃遁約50 年之后所著的《倉央嘉措傳》中記載之外,有關專家還引述蒙文《哲卜尊· 丹巴傳》中的說法稱,倉央嘉措行至青海,并沒有死,而是被送到阿拉善隱藏起來了。這些說法雖然在細節(jié)上有所出入,但倉央嘉措半途逃遁最后在阿拉善落腳的基本事實卻得到了印證。

對于倉央嘉措從青海遁去以后輾轉(zhuǎn)各地最后在阿拉善找到歸宿的事實,不但阿拉善地區(qū)長期以來有大量的物證和民間傳說,而且在倉央嘉措的家鄉(xiāng)門隅地區(qū)(在流浪中他曾兩次返回)也有類似的傳說存在。據(jù)多名內(nèi)蒙古、甘肅等地的高僧介紹,在“文革”之前,阿拉善的許多寺廟中都有倉央嘉措的許多遺物供奉,包括已經(jīng)磨損的倉央嘉措讀過的經(jīng)典等。在位于河西走廊的天祝寺等地方,也有人見過供奉有倉央嘉措的遺物。    上個世紀50 年代,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調(diào)查編著的《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盟阿拉善旗情況》中也記載說,阿拉善旗有八大寺廟,其中著名的廣宗寺(建成于1757 年, 位于賀蘭山中)據(jù)說即阿旺多爾濟遵六世達賴的遺愿所建,“內(nèi)有六世達賴的遺體,供于廟中七寶裝成的切爾拉(塔式金龕)內(nèi)”。另當?shù)叵鄠?,當時甘肅中衛(wèi)有一個漢人,因敬奉六世達賴而得子,便替他修了一座廟,即八大寺中的昭化寺。    1933 年,當時的廣宗寺(亦稱“南寺”)迭斯爾立特呼圖克圖為重建廣宗寺撰寫的序文中這樣寫道:“聞之浮屠百尺,賴眾志以修成,多寶十層,伏萬民而造訖。大凡佛祖宮殿類皆施主經(jīng)營,鑒古觀今,同一轍也。茲有本旗廣宗寺供代登蓋感(即‘德頂葛根’,蒙語上師喇嘛之意)佛者,系達賴喇嘛第六世真身,勸善來旗,坐化此處,肉身成佛,即地蓋龕,外建大廟,香煙極盛,靈跡素昭,遠近朝尊,蒙漢托庇,業(yè)已數(shù)百年??”

最早進行倉央嘉措研究的藏學家于道泉先生在上個世紀30 年代翻譯倉央嘉措詩歌時,在其譯作的引言中也引述當時西藏友人的話說,有關倉央嘉措走到青海湖邊忽然失蹤的傳說,在西藏也多有流傳,“??以后他從五臺山到了蒙古阿拉善旗,為蒙古人牧羊,有許多羊被狼吃了,他也全不在意。他底(的)主人知道了以后,大加申斥;他乃到山中將吃羊的狼找來,領到主人面前說道:羊是它們吃的,請向它們理論罷。主人大奇,乃知他是有來歷的人。日后他底(的)來歷被人知道了,阿拉善旗的人以為這樣慢待了他們底(的)教主,罪業(yè)非輕,乃從那事以后每年集款萬余兩,送往拉薩分給各寺的喇嘛,用作懺罪的布施,據(jù)說這件事至今還未廢除?!?

關于倉央嘉措的歸宿,還有種說法是他圓寂于五臺山。比如,《十三世達賴喇嘛傳》中記載說,十三世達賴到山西五臺山朝佛時,“曾親去參觀六世達賴倉央嘉措閉關靜坐的寺廟”。有學者據(jù)此認為,六世達賴倉央嘉措被押送到內(nèi)地后,被軟禁在五臺山,年壽不詳。不過,這種說法僅存孤證,真正相信的人不多。

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是:如果倉央嘉措作為六世達賴真的活到了64 歲,那么在他生前就作為他的轉(zhuǎn)世坐床的七世達賴又如何解釋呢?根據(jù)藏傳佛教的理論,如何解釋一位達賴喇嘛在自己還活著的時候,就轉(zhuǎn)世為另外一個自己?

實際上,藏傳佛教認為普通人的確需要生命終結后才能轉(zhuǎn)世,但達賴喇嘛并非普通人,而是已經(jīng)悟道成佛的觀音菩薩的化身。按照佛教的說法,任何一位菩薩都可以在同一時間化作若干身相,教化蕓蕓眾生。如果機緣巧合,情勢需要,菩薩甚至可以“化身千百億”。這樣,在一段時期內(nèi)同時有兩位作為觀音菩薩化身的達賴喇嘛行走于世,分別向有緣信眾弘揚佛法,也并不是什么特別難以理解的事情。

同時,在藏傳佛教看來,一個人固然可以通過修行自己得到證悟,但最值得尊重的,乃是像觀音菩薩一樣在自己得道后發(fā)愿再返人間普度眾生。在藏文中,活佛本源的意思,就是“再來人”之意。漢語翻譯為活佛,無非是表示崇敬。活佛也要重新修行,給世人做榜樣,并非一生下來就是佛。

對于像倉央嘉措這樣轉(zhuǎn)世到人間幫助其他人得道的菩薩來說,他們最重要的訓練,就是讓本性即前世的智慧記憶覺醒。一個活佛的前世和轉(zhuǎn)世,雖然動機和目標是一致的,但他們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人。轉(zhuǎn)世者要根據(jù)具體的情況,適應當世人的“業(yè)”,以便更好地幫助他們。

根據(jù)筆者的實地走訪,阿拉善地區(qū)長久以來的確廣為流傳著有關倉央嘉措在那里弘法的事跡,倉央嘉措的肉身靈塔據(jù)信一直到“文革”初期都還保留在阿拉善著名的南寺(廣宗寺)中?,F(xiàn)在,南寺還保留有倉央嘉措的舍利以及佛帽等多件遺物。實際上,南寺本身就是根據(jù)倉央嘉措的遺愿修建的,人們相信其廟址也是倉央嘉措親自選定的。

1998 年版的《阿拉善盟志》第253 頁記載:“1716 年至1746 年,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流落阿拉善弘揚佛法,傳播佛教達30 年之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