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當時,德國經(jīng)過三次王朝戰(zhàn)爭統(tǒng)一了境內(nèi)數(shù)目眾多的大公國,一躍成為歐洲主要強國,其軍事力量在歐洲大陸更是無可比擬,引起世人的極大關注。而且,由于剛剛統(tǒng)一的德國羽翼未豐,與中國還沒有直接的利益沖突,加上中德之間實行的都是君主體制,其強大的軍事工業(yè)及其憑借軍事力量迅速崛起的歷程,也和清王朝推動軍事現(xiàn)代化以強國的愿望相符合。從德國崛起的身上,清政府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未來。于是,清王朝開始急切地尋求德國的幫助。從此,德國開始進入到中國軍事近代化的進程之中,幫助中國培訓軍事人才,向中國出售軍事裝備,輸送軍事將領,成為當時中國軍事現(xiàn)代化中一支重要的推動力量。而中國方面同德國接觸最多的最高官員就是李鴻章。
談起李鴻章,恐怕每個中國人都知道這個名字,而以后,我們的主人公漢納根還將與他發(fā)生許多聯(lián)系,我們以后也還會無數(shù)次地談到李鴻章。在李鴻章與德國打交道的過程里,有一個人,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就是德璀琳,漢納根的父輩。
德璀琳,在這里,我們簡單地介紹一下他,他1842年出生于德國,也是日耳曼貴族。1864年,只有22歲的他來到中國,先是在中國海關任職,擔任低級官員。12年以后,由于工作出色,1876年開始,擔任煙臺海關的稅務司,在此期間,他結識了中國的實權人物李鴻章。于是,他的命運發(fā)生了轉(zhuǎn)變。從1877年開始,一直到1904年,他共擔任了3任天津海關稅務司,累計長達22年之久。
說到德璀琳與李鴻章的相識,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1876年,中國與英國開始了《煙臺條約》的談判。李鴻章作為中國的談判代表,與英國談判大使進行談判,由于英國人太貪婪,想獲得更多的權益,雙方展開了激烈的交鋒。
當時,德璀琳是煙臺海關的稅務司,由于談判地在煙臺,他就無形中充當了協(xié)調(diào)人的角色。而且,從國家關系來看,德國與英國關系不好,從德國的國家利益上講,德國不希望英國在中國一權獨大。在這種復雜的背景下,雖然德璀琳是西方人,但他在談判中,在斡旋中,卻總是向著中國一方。這讓李鴻章很感動。有這么一個對華友好的西方人,李鴻章覺得應該重用他。于是,談判結束后,李鴻章就提名德璀琳擔任天津海關稅務司這個重要職務。當時,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是英國人赫德,因此,李鴻章推薦一個德國人擔任僅次于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天津海關稅務司,也有平衡制約英國的意味。就是從那以后,德璀琳與李鴻章的交往開始密切起來。二人當時都在天津辦公,因此,德璀琳就成了李鴻章座上的???。
就這樣,李鴻章,德璀琳,漢納根,這三個人被一根無形的紐帶聯(lián)系在了一起,大概是在某一天的宴會上,求才心切的李鴻章問德璀琳,能否推薦一些優(yōu)秀的德國軍事人才來華幫助建設中國的陸軍。
德璀琳馬上就想起了遠在德國的小漢納根,為什么不讓小漢納根來中國進行他的個人事業(yè)呢?
推薦漢納根來華,德璀琳應該事先與漢納根通過書信的,當?shù)妈?864年,22歲來中國的時候,漢納根雖然只有9歲,但德璀琳與漢納根的父親的時常通信中,是了解漢納根的情況的。大概過了不到一個月,當漢納根在他父親的莊園里無所事事地閑逛時,一個郵差帶著德璀琳的信件走進了莊園,又過了幾個小時,吃過晚飯的漢納根父子已經(jīng)在書房里仔細地研究這封德璀琳寫來的信了。到中國去,到被西方人尊稱為"東方的俾斯麥"李鴻章身邊做他的軍事顧問。小漢納根從沒想到的一個巨大的歷史機會,也許是一個挑戰(zhàn),就這樣出現(xiàn)在了自己的身上。去,還是不去?家人們開始了意見不一的爭論,當然,最后的大主意還是要漢納根自己拿。
去,意味著他將去萬里之遙的、被人認為是野蠻人的國土,面對的將是一大堆無法預知的挑戰(zhàn),當然,會有德璀琳叔叔做他的堅強后盾。而且,這也將是年輕漢納根創(chuàng)立自己事業(yè)的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不是嗎?德璀琳叔叔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在經(jīng)過長時間的思考后,最終,24歲的漢納根面對著大家期盼的目光,說,父親,我去。
就這樣,在事先征得漢納根同意后,德璀琳向李鴻章鄭重的推薦了漢納根,他的這位在德國剛剛退役、無所事事的年輕小友。我們可以想象,在他的推薦中,不乏贊美之詞:德國皇帝的外甥,德國將軍的兒子,德國優(yōu)秀的軍官等等。李鴻章聽了德璀琳的介紹,十分滿意,很快就命令當時的大清帝國駐德公使李鳳苞正式邀請漢納根來華,擔任他的私人軍事顧問。
于是,在1879年,只有24歲的德國退役上尉漢納根來到了中國,開始了他長達數(shù)十年的中國之旅,并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書寫了他濃重的一筆。
有兩點情況需要說明:第一,漢納根并不是第一個到中華帝國任職的德國軍人。早在1870年,當時德國最大的軍火企業(yè)克虜伯公司就聘請了普魯士炮隊下級軍官瑞乃爾赴中國的淮軍供職,擔任軍事教官。這應該是有記載的最早來華任教習的德國軍官。1873年,李鴻章又聘請了德國軍官李勱協(xié)在天津指導淮軍炮隊操練,李勱協(xié)任職長達3年之久,因工作卓有成效,在1876年他回國時,李鴻章特別請旨賞給了他二等寶星的獎賞。
第二點,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清王朝駐德公使李鳳苞在德國積極招募退役軍官赴華工作時,德國政府對此采取了放任甚至是鼓勵的態(tài)度。首相俾斯麥在議會上面對質(zhì)疑時就說:"我不能阻止退役的德國軍官應募中國提供的工作,雖然德國應當站在'文明的一面',但是也不應該忘記我們在遠東的重要商業(yè)利益。因此對一切足以損害我們德意志和中國的良好關系的事情必須避免。"
就是在這樣一個大的歷史背景下,漢納根與中國結下了一生的緣。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當滿懷著實現(xiàn)自己理想、開創(chuàng)英雄事業(yè)的漢納根坐上了德國輪船,在大西洋海面上乘風破浪,直駛中國港口天津時,他不禁在想,在中國,我會遇到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