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當時,漢納根因為一再強調后路防衛(wèi),一些中國官吏說他是想中飽私囊。面對這種不著邊際的惡意指責,漢納根心里十分郁悶,感到中國環(huán)境的復雜。以后,我們會看到,"中飽私囊"這一罪狀還會屢次加到漢納根的身上。為什么每到與外國人意見不符時,外國人就會被扣上這頂帽子呢?更讓人不可理解的是,到現在,我們有些歷史讀物中,在記載威海衛(wèi)戰(zhàn)役時,談到威海衛(wèi)失陷的原因,還說,由于"帝國主義分子漢納根修筑的炮臺沒有顧及后路,導致日本軍隊從后面進攻,威海衛(wèi)才最終失陷"。從文章中,我們看到漢納根似乎是故意為之,好讓日本軍隊入侵順利。好在漢納根留下了文字材料,才讓我們明白當時的真相。
在當時,像袁保齡這些有事業(yè)心的中方人員,對此是明白的。袁保齡起初也不滿意漢納根的大手大腳,但后來,與漢納根等西方工程人員相處時間久了,也就慢慢地理解了,他曾專門就這個問題有過書面說明:
但是,像袁保齡這樣明事理的人太少了,更多的人是不斷地猜疑外國人,他們固有的觀念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他們認為,外國人到中國,就是為了利,因此常常與外國工程人員發(fā)生沖突。
在整個旅順建設中,不光是漢納根曾蒙受指責,到了后來,一些事情甚至把德璀琳以及整個德國技術人員都扯了進來。德璀琳甚至與李鴻章還鬧了矛盾。
事情的原由是這樣的:本來,在旅順軍港建設中,主要以德國技術人員為主,但到了工程后期,法國人全盤搶過了旅順軍港的承包權,讓旅順軍港地原來以德國人為主的格局被破壞了。
當初,中國對于旅順的船塢工程完全信賴德國幫辦善威。袁保齡曾說:"旅順工巨費繁,一切做法悉由洋人善威擬議。"
但是到了后來,由于購買工料的糾紛,以及用磚用石的問題,一直議論未決,而且善威對于完工的期限又遲遲不愿答復,于是袁保齡便想擺脫德國的控制,另找別國建設,他前往天津求助于周馥。經周、袁二人說服李鴻章后,由周馥出面召集各國洋商舉行投標。看誰出的條件優(yōu)厚,就讓誰承建旅順工程。
在投標會上,英國、法國、德國等承包商都投了標。結果,有的投標一百三十一萬,但是沒有擔保;有的愿意承擔此項工程,卻不愿提出工程費的總數,以及完工的日期,同時也不愿在完工以后予以擔保。只有法國公司不僅開價最低,而且愿意擔保,于是最后法國人得標,獲得了承建旅順軍港工程的建筑權。
中法旅順工程合同,其原文今已無法看到。但是根據李鴻章的奏折,我們可以知道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法國的中標引起了德國人的失望與不快,畢竟,最初的勘察、設計等都是由德國工程人員來完成的。所以,當中國與法國承包商的合同簽訂后,作為德國利益的代表德璀琳的反應可想而知,據說他"怨謗形于詞色,寓入時報,欲引起都中浮議而震撼之"。甚至德國的駐華大使巴蘭德也以遣撤德員而向李鴻章提出抗議。盡管最后李鴻章說服了德璀琳等人,事情沒有鬧大,但由于是由法國人承包建設,而德國與法國素來關系不好,因此漢納根等德國工程技術人員就逐步地淡出了旅順的后期建設。漢納根本人也基本上只是履行他作為李鴻章的軍事顧問這一角色,一直到1890年,他與李鴻章簽訂的合同期滿。
旅順軍港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中外合作、共同努力建造的一個大型的工程,工程的最后建成,表明合作是成功的。但是在旅順軍港的修建過程中,在許多方面,像在港口的設計方案、理念、思維上,中方與外方人員產生了許多沖突。大而廣之,可以說是中國近代現代化進程中,中外沖突的縮影。而從洋務運動失敗的結果上看,西方的現代科技在與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相碰撞過程中,并沒有取得成功。1900年,義和團的興起,徹底昭示著洋務運動的失敗,在外國人進入中國大陸幾十年后,中國還會出現仇外、排外的思想。我們是否要反思一下,我們在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還需要什么呢?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德璀琳建議,漢納根回國,在德國發(fā)展自己的事業(yè),當然,有好的機會完全還可以再來中國發(fā)展,畢竟,他留給李鴻章的印象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