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叫這個名字呢?
前面我們說了,中醫(yī)中的五臟不是單獨的器官,而是一個系統(tǒng),包含了許多部分,每個身體部分都有著它的主導臟器。以牙齒為例,牙為骨之余,由腎所主。腎主骨生髓,腎對應水,水滿則溢,牙齒日長,就好像是髓滿了向往外溢一樣,所以,叫髓溢病。
以河水為例,河水為何會泛濫?是因為限制住水的河床太低太不牢靠了。江河兩岸,如果亂砍濫伐,水土流失嚴重,便容易洪水泛濫。因此,若要克制髓滿而溢,就需要完善這個約束制約骨、髓的系統(tǒng),就需要補土。白術正是一味補土補脾的中藥,將白術熬制后,漱口便可健脾補土,河床鞏固了,水自然也就不會四溢了。
在我家社區(qū)有位老人,腳后跟長了骨刺,異常疼痛,甚至走路的時候,腳跟都不敢踏地,只能小心翼翼地踮起腳來走路。一開始,她覺得老年人骨質(zhì)增生在所難免,后來實在影響平時的日常起居,就來向我詢問,有沒有簡單易行的保健方法。
其實,骨刺即骨質(zhì)增生,同牙是一樣的,都是骨之余。骨鈣流失到骨面,形成的骨性贅生物就是骨刺。生骨刺的人大多是中老年人,他們相較年輕人來說,臟器虛弱,骨質(zhì)疏松,再加上年輕時的勞損傷痛,一旦遭遇風寒濕邪,就如同朽木在潮濕環(huán)境容易長出"蘑菇"一樣,容易"增生"。
因此,我讓老人將白術煎湯,浸泡腳后跟,一早一晚各一次,每次二十分鐘左右,晚上可以多泡會兒,就當每日泡腳了。過了一周,疼痛癥狀明顯緩解,堅持泡了一個月,骨刺便愈合了。
這個保健方法簡單便捷,對于骨質(zhì)增生的老年人十分適用。
對于補土養(yǎng)脾來說,無論在任何季節(jié),調(diào)理脾胃都應根據(jù)自身實際情況而定,胃熱者以清降為主,脾虛脾寒者當溫補,無論是藥補還是食補,都要以服用之后感覺身體舒泰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