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怡在留德期間專門研究黃河治理,20世紀30年代歸國后從政,曾任上海工務局局長、資源委員會主任秘書兼工業(yè)處處長、國民政府交通部次長、南京特別市市長等職。沈怡對黃河治理情有獨鐘,1946年夏,在南京市特別市長任上,仍沒有忘記黃河治理問題,曾專門組織黃河顧問團考察黃河流域,并聘請三位美籍顧問前來考察(包括薩凡奇、柯登等著名水利專家,借此機會第二次到國民黨擬建的三峽工程壩址查勘地形地質(zhì))。1948年,沈怡出任聯(lián)合國遠東防洪局局長,駐泰國數(shù)年,領(lǐng)導治理湄公河。再后來,沈怡去臺灣,曾任國民黨當局“交通部”部長,任職6年。后因派系傾軋,元老派失勢,沈氏受到少壯派排擠,乃改任“駐巴西大使”,未久離任僑居美國,1980年去世,享年79歲。沈氏著有《水災與今后中國之水利問題》、[39]《黃河年表》(1934年出版)、《黃河問題》(1935年出版)等專著,是中國為數(shù)不多的水利專家和市政工程專家。1979年,沈怡被診斷患癌癥,希望他僅存人間的胞妹、時為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錢昌照夫人沈性元前去探視。沈性元得電并征得有關(guān)部門同意后,赴美探望。行前受水利部之托,將長江“三峽計劃”的資料帶去,征求這位水利專家對建造大壩的意見。當沈性元把資料取出時,沈怡卻拒絕閱看,他說:“當年建造黃河三門峽大壩時,我在國外撰文認為干不得,中蘇專家不聽,鬧成笑話。我又何必操心呢?”[40]沈性元怕回國后不好交差,一再婉轉(zhuǎn)相勸,并說 “祖國尊重專家,遠在國外還鄭重征求(意見)”云云。[41]沈怡才勉強看了一下資料,寫了幾條意見讓胞妹帶回國內(nèi)。第二年,沈怡就去世了。
當年沈怡反對黃河三門峽工程的具體意見如何,是否為國內(nèi)高層和專家學者所了解,不得而知。有研究者后來推測,“在當時,即使他的意見為國人所知,大概也會當作潛伏在國外的階級敵人的惡毒攻擊,反而會增加主建派的砝碼”。[42]事實上,許多政治化的工程都是如此的命運。沈怡生前還著有《沈怡自述》,在他去世5年后于臺灣出版,其中對錢昌照的政治生涯特別是晚年的生活多有批評。[43]
作為民國時期一代名媛的沈性仁,早年留學歐美,在“五四”時期,其翻譯戲劇作品《遺扇記》于《新青年》發(fā)表。[44]此劇后來被譯為《少奶奶的扇子》或《溫德梅爾夫人的扇子》,曾搬上舞臺演出。這是外國話劇最早的白話語體翻譯劇本之一在中國發(fā)表,也是中國白話文運動的源頭。正是在這一探索性成果的基礎(chǔ)上,才產(chǎn)生了波瀾壯闊、影響深遠的白話文運動和新文學運動。此后,沈性仁與徐志摩共同翻譯了《瑪麗?瑪麗》等文學作品,引起文化界廣泛關(guān)注,特別受到一代才女加好友林徽因的激賞。
除文學戲劇,沈性仁對社會經(jīng)濟問題亦有較大興趣,1920年,他與丈夫陶孟和合譯的《歐洲和議后的經(jīng)濟》(凱恩斯著)被納入《新青年叢書》第六種出版。荷裔美國科普作家房龍的成名作《人類的故事》于1921年出版后僅4年,就由沈性仁翻譯成中文并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925年),在中國掀起了一股經(jīng)久不衰的“房龍熱”。后來成為著名報人、作家的曹聚仁曾回憶道:20年代在候車時偶然買到《人類的故事》中譯本,于是,“那天下午,我發(fā)癡似的,把這部史話讀下去。車來了,我在車上讀。到了家中,把晚飯吞下去,就靠在床上讀,一直讀到天明,走馬觀花地總算看完了。這五十年中,總是看了又看,除了《儒林外史》、《紅樓夢》,沒有其他的書這么吸引我了。我還立志要寫一部《東方的人類故事》。歲月迫人,看來是寫不成了。但房龍對我的影響,真的比王船山、章實齋還深遠呢!”[45] 盡管曹氏沒有談及沈性仁的翻譯之功,但若沒有沈氏的努力就不會有中國人如此快捷地看到《人類的故事》并大受影響,這一事實想來曹氏是不會否認的吧。
當年徐志摩自海外歸國,在北平發(fā)起了一個文學沙龍——新月社,常來石虎胡同7號新月俱樂部參加聚餐會和活動的人物有胡適、徐志摩、陳西瀅、凌淑華、沈性仁、蹇季常、林徽因、林語堂、張歆海、饒夢侃、余上沅、丁西林等一大批大學教授和作家文人,也有黃子美、徐申如等企業(yè)界、金融界人士,另有梁啟超、林長民、丁文江、張君勱等資格稍老的社會、政界名流,可謂一時俊彥,大有“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之聲勢。據(jù)當時參與者回憶,這些出身背景、年齡、興趣和職業(yè)不盡相同的人物,所談話題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到文學,駁雜多樣,所關(guān)心的問題也不盡一致,雖然來俱樂部“社交”的目的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