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本書獻給
已故的
傅斯年
杰出的歷史學和哲學學者
戰(zhàn)時在中國四川李莊的最友好的歡迎者
他曾在那里和我們共用一晚探討中國火藥的歷史
俞大維
物理學家
兵工署署長(1942—1946年)
我常常在他的辦公室與他共享他的“戰(zhàn)地咖啡”
并在1984年我們愉快地重逢
注釋
[1、8、22]《費正清對華回憶錄》,費正清著,知識出版社1991年版。
[2、3]金岳霖《悼沈性仁》,載《金岳霖的回憶與回憶金岳霖》,劉培育主編,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
[4]沈性元《不失其“赤子之心”的學者——對金岳霖先生的點滴回憶》,載《金岳霖的回憶與回憶金岳霖》,劉培育主編,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
[5、7、21] 巫寶三《紀念我國著名社會學家和社會經濟研究事業(yè)的開拓者陶孟和先生》,載 《近代中國》,第5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出版。
[6、11]《李約瑟游記》,李約瑟等編著,李廷明等譯, 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9] 單士元《中國營造學社的回憶》,載《中國科技史料》,1980年2期。據與梁思成夫婦共事的陳明達生前對其外甥殷力欣說,梁、劉在李莊后期不能合作,生活艱苦是一個方面,主要的還是劉認為林徽因過于霸道,對營造學社事務干涉過多,最后不得不離開李莊另謀他職(2007年冬,殷力欣與作者談話記錄)。
[10、31、32] 《中國建筑之魂》,費慰梅著,成寒譯 ,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出版。
[12、24]程滄波《再記傅孟真》,原載《傅故校長哀挽錄》,第2卷,轉載《鄂鄂之士——名人筆下的傅斯年》,王富仁、石興澤編,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
[13] 傅斯年《我所景仰的蔡元培先生之風格》,載《傅斯年全集》,第五卷,歐陽哲生編,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14、15] 傅斯年《我對蕭伯納的看法》,載臺北《自由中國》,第三卷,第十期,1950年11月16日。
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戲劇家、評論家兼熱心的社會主義者。
除了政治觀念上對蕭氏大加反感,傅斯年還認為蕭伯納的戲劇充斥著虛偽與陳詞濫調。這個濫調是“莎士比亞戲中的丑角(Fool),或應云‘戲子’,因與中國之丑角大不相同。莎士比亞戲劇中的戲子是這樣的:用極傻的姿態(tài),和表面極傻的語言,說極幽默,極其富于批評意義的話。蕭伯納自命不凡,他說‘也許莎士比亞比我高些,但我站在他的肩膀上’,這話的道理,假如文藝進步如科學一般,后來居上;然而并不如此。他和莎士比亞確有一個關系,就是他是莎士比亞袋中的人物‘戲子’,多嘴多舌的很有趣味而已。莎氏的戲劇氣象萬千,他只得其一曲而已。托爾斯泰批評莎氏,謂他的藝術無人生熱誠,仿佛‘性命無安頓處’,這話自有道理,奈何蕭伯納以一曲之才而要‘蚍蜉撼大樹’”?蕭伯納自稱他在思想上受巴特爾(Samuel burler)的影響,但傅斯年認為蕭對于巴特爾只是一味地剽竊而已,并且是亦步亦趨,“即如巴特爾發(fā)了奇想,‘考證’出荷馬史詩的作者是一個希臘女人,蕭伯納也就是‘考證’莎士比亞短詩的暗色女人是誰。(但)二人有個大不同。巴特爾文字雋美,思想深入,生前幾乎無人讀他的書”,而蕭伯納卻正相反(《我對蕭伯納的看法》)。
[16]程滄波《記傅孟真》,載臺北《新聞天地》,第156期。
[17] 原載《獨立評論》,第5號,1932年6月19日出版。轉引《傅斯年傳》,304頁,焦?jié)櫭髦?,人民出版?002年12月出版。
[18]李約瑟來李莊之時,抗日戰(zhàn)爭已度過了最艱難的關頭,國內與國際的大氣候呈柳暗花明之勢,國人多憧憬著戰(zhàn)后的美麗遠景。因此后方的若干學人,急不可耐地提出了戰(zhàn)后建都問題,并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有人主張戰(zhàn)后仍在南京,有人主張遷都長春,有人主張遷都北平或西安等。受這股風潮影響,尚來主張“反攻第一,收復失地第一,而笑人家談戰(zhàn)后事”的傅斯年,也在悄悄地思考醞釀這一關乎民族興衰存亡的重大問題,而思考的結果是應遷都北平。這一主張理由很多,而最為主要的,便是遷都北方可以全力抗制蘇俄。傅氏認為凡一國之都城,應設在全國軍略上最要害之地,而戰(zhàn)后全國軍略上最要害之地,必在北方。國人應鼓起勇氣,效法漢唐定都長安的精神,把國都放在與強鄰接近的地方(漢唐的主要壓力來自于西北地區(qū)匈奴等少數(shù)民族)。當時的蘇俄對中國的野心日熾,傅斯年礙于世界反法西斯聯(lián)盟的形成和中蘇正在進行“邦交”活動,從大局著想,沒有對蘇俄作明顯的指責,但他沒忘了委婉地告訴國人,蘇俄將來必為中國的大患,以此喚起沉浸在麻木中的國人注意。這一觀點他在稍后發(fā)表的《戰(zhàn)后建都問題》(載1943年11月29日重慶《大公報》星期論文)一文中可以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