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的謀略 作者:丹明子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p>

孔子說:“有道德的君子能夠做到中庸,無道德的小人的行為則違背中庸。君子之所以能達到中庸的境界,是因為他的言行時時刻刻適中。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他做事肆無忌憚。”

人生謀略

這一章告訴了我們“中庸”這個詞的由來,借孔子這位圣人的嘴,說出了中庸其實就是不偏不倚、無過之亦無不及的平常道理??鬃诱J為,能否做到中庸是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君子是有道德的人,所以能夠隨時隨地保持“中”的境界,也就是中和、適中,做事情合乎中道,有一顆平常心,不急不躁。這是因為君子立身處世,不是圖名圖利,不會患得患失,急躁冒進,也不會氣人有笑人無,而是求同存異、公平客觀,所以是中庸的。小人卻只想滿足一己私欲,圖名索利,沽名釣譽,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做事情不遵循客觀規(guī)律,接人待物偏三向四,這怎么可能做到中庸呢?

在《論語》這部儒家重要經(jīng)典中,記錄了孔子對君子與小人不同行為方式的看法。比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等等,這些精辟的見解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中庸之道的深刻內(nèi)涵。

孔子的學生子貢曾問孔子:“子張和子夏哪一個比較賢德呢?”孔子的回答是,子張過分,子夏不夠。子貢又問:“那么是子貢更賢德一些了?”孔子回答說:“過猶不及?!本拥摹皶r中”,就好比孔子所說的“過猶不及”。孔子以中庸為至德,認為做事情過分和不夠是同樣不妥當?shù)?。“過猶不及”一詞,如今已經(jīng)成為我們所熟知的成語,在日常生活與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有著指導意義。比如說,工作中想出成績,不努力是不行的,這就是“不及”不行。可是,為了出成績而有過激行為,甚至不擇手段,這就是“過”。這兩種做法的后果不相上下,都不可取。

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一文中,曾經(jīng)描寫大美人東家之子說,“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這句話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中庸之道的真諦??偠灾杏咕褪乔〉胶锰幍囊馑?。

在日常生活中,做事情達到中庸的境界,或者說做到恰到好處確實不容易。讓我們來看這樣一則小故事,它對于我們理解中庸之道或許有些幫助。在英國,有一對夫婦領(lǐng)著5個12歲以下的小孩在馬戲團劇場前的售票處排隊購票。此時,孩子們都很興奮,雖然穿著便宜的衣服,但是全身上下都是干干凈凈的,手牽著手跟在父母的身后,嘰嘰喳喳地談論著馬上就會看到的小丑、大象、獅子今天晚上當然是這些孩子們生活中最快樂的時刻了。

他們的父母看上去也很神氣:母親挽著父親的手,夫婦倆注視著他們的孩子,他們的眼神仿佛在說:“能帶給孩子如此快樂的父母是多么偉大啊?!?/p>

當他們排到售票窗口時,售票員問父親要多少張票。他回答說:“請給我五張兒童票,兩張成人票。”售票員說出了票價的總額,這位父親好像沒有聽清似的,嘴唇微微抖動了一下,問了一句:“你說是多少錢?”售票員于是又說了一次。父親知道,自己帶的錢和那個數(shù)目相比,差得很遠??墒?,此時他怎能轉(zhuǎn)身告訴五個興致勃勃的孩子說他沒有足夠的錢讓他們看馬戲呢?

這一切都被他們身后的一位男士看在眼里。那位男士悄悄地把手伸進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張一百元的鈔票,又悄悄地把它扔到地上。接著,他蹲下來,撿起那張鈔票,拍了拍那位父親的肩膀,說道:“對不起,先生,這是從你的口袋中掉出來的!”

這位父親愣住了,不過他馬上就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他的目光中充滿了感激的神色,但卻并沒有說任何感激之詞,只是在接過那張鈔票時用力地握了握幫助他的人的手。

那位在關(guān)鍵時刻幫助那對夫妻的人的做法可以說就達到了恰到好處的境界,既毫不猶豫地解了人家的燃眉之急,又沒有因為過分張揚而給人家?guī)砣魏呜撁嬗绊憽?/p>

行中庸之道,其實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做事要把握分寸、合乎尺度,即使是善舉,若是超過限度,也可能轉(zhuǎn)化為惡。為人處世要想有所成就,有做事的分寸感十分重要。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的中庸之道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最大學問。

歷史上,立下絕世功勛卻由于做事忽略了“中庸”二字而沒能逃脫“狡兔死,走狗烹”的厄運的人不勝枚舉,然而有一個人卻是個例外。清朝末年,重臣曾國藩回湖南組建湘軍,先后攻克太平軍控制的幾個重要城市,最后攻陷金陵,因此受封一等侯爵。也就是在這時,曾國藩發(fā)現(xiàn)他的湘軍總數(shù)已經(jīng)達到30萬人,并且成為一支只聽命于他本人,除此以外誰也調(diào)動不了的私人武裝。曾國藩深知功高震主的利害關(guān)系,于是開始自削兵權(quán),目的就是要消除朝廷對他的猜忌,使自己依然得到信任和重用,也正因為此舉他才更加受到皇帝的信賴。曾國藩的“好運”就在于,他善于把握做事情的尺度與分寸。俗話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人的一生不可能永遠春風得意,這是自然的規(guī)律,所以適可而止才是最明智的。

歷史有著相似的必然規(guī)律,這也是中庸之道,遵循中庸之道為人處世,就等于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在佛教中,也提倡類似于中庸之道的智慧。佛經(jīng)中記載了一個很有啟發(fā)性的故事:釋迦牟尼有一個弟子名叫二十億耳尊者,有一次他發(fā)現(xiàn)這位弟子誦經(jīng)時表現(xiàn)得十分悲切、激昂,于是問道:“你誦經(jīng)如此悲切,心中一定有很多煩惱,你因什么而起這些煩惱呢?”二十億耳尊者說:“世尊,我出家修行很久了,眼看別人行到了三昧,證得了禪定,乃至于成道、證果,而我不但沒有成道證果,連三昧都得不到,所以覺得很悲傷,心也靜不下來,誦經(jīng)也誦不下去,請世尊慈悲開示。”釋迦牟尼又問:“你沒有出家以前是做什么的呢?”二十億耳尊者回答:“世尊,我沒有出家以前是彈琴的?!贬屽饶材岜銌査骸昂?,我現(xiàn)在問你,怎樣才能把琴彈得很好?如果琴上的弦太松了,有沒有聲音?”二十億耳尊者回答說:“世尊,弦太松了就根本沒有聲音?!薄澳敲矗堰@根琴弦上得很緊,聲音好不好聽呢?”尊者回答說:“世尊,弦太緊了彈出來調(diào)子不正確,甚至弦還會崩斷?!庇谑轻屽饶材嵴f:“我們修行也是一樣,心不能太緊張也不能太懈怠。太緊張容易生無明、起煩惱,反而靜不下心來;太松懈了,又容易懈怠散漫。所以我們的心應當保持不松不緊。誦經(jīng)的時候也應當這樣,做到了就自然有證果可以得到?!?/p>

能海上師說,“般若無相”。意思是說,般若智慧沒有什么形象,表現(xiàn)在人事上,如果這個人做事情有條有理,恰到好處,和諧適度,這就是般若智慧的表現(xiàn)。

所以說,做事情是否中庸,不僅僅是君子和小人的區(qū)別,也是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區(qū)別,是智慧與愚蠢的區(qū)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