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p>
孔子說:“天下國家是可以治理公正的,官爵俸祿是可以放棄的,雪白的刀刃是可以踩踏過去的,但中庸之道卻是很難做到的?!?/p>
人生謀略
所謂中庸之道,就是做事時要依事情的規(guī)律而為,順乎事物的自然秉性而為,既不可過分,也不可不到位。既然自然規(guī)律是實實在在的客觀存在,那么遵循它來行事就應該是自然而然的行為,而不應該是什么難事。然而,孔子卻多次感慨中庸之道行之不易,甚至認為和行中庸之道相比,把天下國家治理得公正、放棄誘人的官爵俸祿、從雪白的刀刃上踩踏過去這些事情,都容易得多??磥?,中庸之道確實十分難行!
把天下國家治理公正需要有大智慧,放棄誘人的官爵俸祿需要有大仁義,從雪白的刀刃上踩踏過去需要有大勇氣,把大智慧、大仁義、大勇氣發(fā)揮到極致已是十分不易。有大智慧而平治天下者,有堯、舜、大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管仲,等等;有大仁義而抱義辭官者,有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陶淵明,等等;有大勇氣而為維護正義犧牲生命的仁人志士更是不勝枚舉,他們被永遠地載入人類史冊之中。為什么能夠做到這些常人所不能夠做到的事情,卻還不一定能遵行中庸之道呢?
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一個人有大智慧也好,有大仁義也好,有大勇氣也罷,說明這個人的頭腦中還有智慧與愚笨、仁義與不仁不義、有勇氣與怯弱這些概念,也就是有善惡、美丑、正邪、高低、貴賤等概念。頭腦中有了這些相對立的概念,就好像有了佛教中所說的“分別心”,那么思考問題和做事情時就難免會為這些概念所左右,戴上有色眼鏡,產(chǎn)生偏見,向這邊靠靠或向那邊靠靠,就不可能做到“執(zhí)兩用中”,因此也就不可能做到永遠正確。
然而,中庸之道已經(jīng)超越了這些相對立的概念,這些概念對于行中庸之道的人來說沒有本質(zhì)的差別。他們已經(jīng)達到了如同道家所說的“返璞歸真”自然無為的境界,跳出了只關注事物表面現(xiàn)象的階段,他們做事情時只是依據(jù)事情的本質(zhì)去做,只是按照“自然無為”的狀態(tài)工作,就如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說,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這樣一來,處理任何事情就都游刃有余了。
有這樣一則故事,說有一只美麗的海鳥,飛到戰(zhàn)國時魯國京城的郊外,停在一棵樹上。京城的人誰也沒見過這種鳥,都以為是一種吉祥鳥。魯國國王看到了,也高興得不得了,心想:“飛來了神鳥,這可是個好預兆,看來要有大富大貴降到我的頭上?!彼徒腥税涯区B逮住了。怎么喂養(yǎng)呢?魯王又想:“神鳥可不能像一般的鳥那樣關在籠子里養(yǎng)著,我一定要讓它的生活跟我的一樣。否則,讓神鳥怪罪下來可不得了?!?/p>
好心的魯王于是吩咐仆人,把那只鳥供養(yǎng)在廟堂里,每天叫人吹樂打鼓給它聽,獻出最好的美酒請它喝,把最肥最鮮的肉獻給它吃。魯王對鳥照顧得夠好了,可是那只鳥卻一點兒也不領魯王的情,嚇得驚慌失措,在廟堂的頂棚上,一會兒害怕得飛來飛去,一會兒恐懼地躲藏起來。什么美酒啊,肥肉啊,音樂啊,它根本不知道那是魯王專門獻給它的。一天,兩天,海鳥不吃也不喝。到第三天,那只海鳥就死了。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外表再美麗的鳥,它的本質(zhì)仍然是鳥。中庸的境界如同老子所說的無為而治一般,不會違背事物的本來面貌和自身規(guī)律。魯王這樣做是按自己的生活習性來養(yǎng)鳥,而不是按鳥的習性來養(yǎng)鳥。有大智慧的人,在治理天下與國家的時候,會有意識地施與百姓仁愛,對百姓強加管制,對百姓的行為加以干涉這些手段都能夠把天下國家治理得公正安定,做到所有這些對于有智慧的人而言,決非難事。然而,如果要這個人對百姓既不強施仁愛,也不橫加干涉,在珍惜百姓的同時,給予他們相應的自由,教導他們按照正確的自然規(guī)律和自身的意識去生活和發(fā)展,他卻不一定能做到。而這樣做才符合中庸之道,才是不會破壞大自然的無為之道,百姓也同樣會安貧樂道,天下也自然太平和樂。
面對高爵厚祿,為了道義而毫不動心,不會為了得到利益而出賣人格,這是有大仁義的人容易做到的。然而如果要這個人在處于某個官位時做到“執(zhí)兩用中”,工作做到恰到好處,他就不一定能做到了。更不要提那些因為一時耍小聰明或一時激憤而遭到懲罰或是丟官棄爵的人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沒有什么比放棄更容易的事”。這也是“中庸不可能也”。
同樣,為了達到目的而赴湯蹈火、白刃可蹈,置生死于度外,不貪生怕死,是有大勇氣的人容易做到的。然而,要他做到順其自然、適可而止,不恣意妄為或一意孤行,卻可能是難上加難。這又是“中庸不可能也”。
總之,人是有欲望和追求的群體。通過對人世的觀察,孔子總結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事情,在具備了常人所不具備的大智慧、大仁義、大勇氣的條件下,確實有可能成功,因此對于萬物之靈的人來說,也就不是什么最難的事情了。然而,中庸之道所倡導的恰到好處、適可而止,則需要人們剔除本性中貪婪、自私的因素,時時注意修身養(yǎng)性,使自己具備仁、義、禮、智、信等品德,更要有永不放棄的勇氣與毅力,才可能做得到,所以說才是最難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