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 年的秋天,戰(zhàn)敗的德國一片荒涼。一個年輕人在街上無所事事地游蕩了近一個月后發(fā)現(xiàn):德國人處于“信息荒”之中,所有人對信息都非常渴求。
于是,生活窘迫的他決定賣收音機。但在當時的情況下,聯(lián)軍已經(jīng)占領(lǐng)德國,制造和銷售收音機是違法的。
怎么辦? 翻來覆去,想了又想,他始終找不到解決的辦法。有一天,看著堆放在自己面前的機器零件,他突然計上心來。
既然組裝好的收音機不能賣,那就不妨變通一下:把收音機都拆了。
很快,年輕人把收音機的零件、線路全部配好,并附上說明書,一盒一盒當“玩具”賣出,讓顧客動手組裝。
這個方法果然產(chǎn)生了奇效。一年之內(nèi),他就賣掉了幾十萬臺收音機。
這年輕人,就是奠定西德最大的電子公司基礎(chǔ)的人,名叫馬克斯· 歌蘭丁。
馬克斯· 歌蘭丁之所以能順利地淘到自己的第一桶金,就是因為他明白山不轉(zhuǎn)水轉(zhuǎn),處理問題時只有懂得靈活變通才更容易得到想要的結(jié)果。
正如把梳子賣給和尚,把冰賣給愛斯基摩人,把防毒面具賣給森林中的馬鹿一樣,不一樣的思路會導致不一樣的做事方法。有時,我們只需轉(zhuǎn)化一下思想,變通一下方法,就會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如果我們處事過于刻板,不懂得如何將問題轉(zhuǎn)換,事情的處理必然陷入僵局。
比如,我們中的某一個人住在某個熱鬧的街角。因為住所臨近學校,所以每天放學后,很多學生會抄近路從家里的花園經(jīng)過。為此,整理得非常漂亮的花園,不久就被學生們踩出了一條泥路。
為此,我們可能頭痛不已。為了阻止學生們再次踩壞自己的草地,我們可能會嘗試各種辦法。譬如呵斥孩子、養(yǎng)條看起來兇惡的狗、豎起籬笆……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不但我們與學生們和睦相處的局面會被打破,而且問題還得不到根本解決。
這時候,我們該怎么辦?
按照習慣性思維,我們通常會從“阻止”這個角度去解決問題。比如搬家、報警、每天都守在花園口。除此之外,好像已經(jīng)別無他法。但顯然,這些過激的方式都不是好主意。
事實上,跳出習慣性思維,問題就很容易解決。
“腳下本沒有路,踩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比绻⒆觽冊敢饨?jīng)過美麗的花園,那就在同一個地方順勢重新鋪出一條路。如此一來,既可以方便大家,又可以避免花草被踩。何樂而不為?
做事不能總是按老規(guī)矩、老觀念、老習慣、老腦筋去辦,而是要“變”,變則通,不變則永遠不通。當我們在其中的一條路上走不通時,不妨轉(zhuǎn)換一下思路,問題可能就迎刃而解。
每當有員工問我解決問題的辦法時,我就會建議他在下次遇到類似的問題時,換個角度,學著把問題轉(zhuǎn)換一下。但我得到的答案常常是這樣的:這事多年來我都這么做的,也都過來了,這樣也沒什么大錯。
事實上,這種心態(tài)做事做工作只能是一種維持,而不能創(chuàng)新、發(fā)展。
長此以往,它最終將會導致員工,以及企業(yè)被淘汰出局。
為此,我在給學員們講關(guān)于創(chuàng)新的問題時,常常會給大家講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啞巴走進一家五金店。他想買一顆釘子,于是他就對著服務(wù)員比劃手勢。他左手做拿釘子狀,右手做握錘狀,然后用右手錘左手。
有些迷惑的服務(wù)員從柜臺里給啞巴拿了一把錘子。啞巴搖搖頭,用右手指左手。
于是,服務(wù)員又給了他一枚釘子。這回,啞巴很滿意地笑著離開了。
在啞巴走后,五金店馬上又來了一個盲人,他想買一把剪刀。
這時,我就會問臺下的學員:“你們認為盲人怎樣才能以最快捷的方式買到剪刀?”
一些以前沒聽過這個故事的學員往往這樣回答:“他可以用兩根手指比劃用剪刀剪東西的樣子?!倍澇蛇@個答案的比例達到百分之八十之多。
事實上,盲人只要開口講一聲就行,因為他不是啞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