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載(1)

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智慧 作者:張在軍


生平介紹

張載 (1020年—1077年),中國宋代思想家、教育家。字子厚,長安人,因家居陜西鳳翔縣橫渠鎮(zhèn),世稱 “橫渠先生”。張載講學于關中,弟子多為關中人,人稱其學派為 “關學”。

他出身于中小地主階級的官僚家庭,祖父張復,在宋真宋時任給事中,集賢院學士等職。后贈司空。父親張迪,在宋仁宗時任知州,后病故于任上。張載自幼“自立,無所不學”,曾學習兵法,后又研究儒家經典,這對他影響很大。張載才學出眾,在關中名聲很高。文彥博任長安通判時,聘他為長安學宮教授。38歲時登進士第。后來作過司法參軍、丹州云巖縣令,后又改任著作佐郎,簽書渭州軍事判官。他在云巖任職時,就以教育家的熱忱,用儒家學說教化人民,培養(yǎng)社會道德,改變社會風氣。

1069年,御史丞呂公著舉薦張載,神宗召見后很滿意,并任命為崇文學院校書。后因對王安石推行的新政有看法,不愿茍同,以致二人“語多不合”,逐漸引起王安石的反感。不久張載辭職,隱居橫渠后,一面研讀六經,從事著述活動,一面開設“學堂”,授徒講學。58歲時,被推薦任同知太常禮院,后來因與上級禮官意見分歧,托病辭職?;丶彝局胁∈?。

張載一生投身仕途時間不長,大部分時間是從事講學和學術研究、著述,培養(yǎng)了不少才華出眾的弟子。張載著述很多,主要有《正蒙》、《易說》、《禮樂說》、《論語說》、《孟子解》等。

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張載重視教育的作用,認為學習能改變氣質。他把人性分成“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天地之性是本然之性,為人所共有,都是善的;氣質之性則是人后天才有的。各人的氣質可能有偏,于是有善有惡。對于不善的氣質,須用教育使之復歸于善,把后來的氣質之性去掉,以回復本來的天地之性。圣人即天地之性,所以他的教育目的在于學為圣人。為要達到此目的,他十分重視“禮”的教育,要求學生習禮,“動作皆中禮,則氣質自然全好”。他把動作中禮當做改變氣質的主要途徑,由此,他主張“知禮成性”,一方面須有較深的知識,一方面要謙恭合禮。

張載把“教育”當做實現(xiàn)政治目的的一種手段。他認為解決了貧富不均,農民有了土地,就有可能興辦學校,而興辦學校就能夠促使農民成禮俗。張載已經認識到教育與政治、經濟的關系了。

二、教育內容

張載從“立人之性”、“求為圣人”的教育目的出發(fā),規(guī)定了一系列具體的教育內容。這些內容的一大特色便是重實、有用。

1禮:張載特別重視思想品質教育和倫理道德教育。他認為“學者必先學禮”,“禮”是“圣人”的“成法”,“知禮”才能“成性”,才能凈化品質,規(guī)范行為,達于圣人。

2六經:張載認為《易》之義是“性與天道”,是“造化”。《易》揭示了宇宙天地萬物和人倫社會的變化規(guī)律及其根源。所以借此可以“知天”,可以明白“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的根本原理。他認為《易》不是巫術,而是一種關于聯(lián)系、發(fā)展的方法論。《周禮》所記述的是三代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和政治制度,所以張載說:“學得《周禮》,他日有為去做得些實事”。張載認為“詩、書無舛雜”,是化民成俗的必修教材。認為學習《春秋》則是為了把握其中的義理和認識孔孟。還指出,學習音樂,不是“徒洋洋盈耳而已焉”,而是為了培養(yǎng)德操,陶冶性情,使人屏棄氣質之惡,恢復天地之善性。音樂還能調節(jié)教學,使學生樂學不倦。

3四書:張載指出,《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宣揚的進德修業(yè)的準則、人生的哲理和治學的方法,提供了啟發(fā)人們思考的思路和可發(fā)揮的“題”。

4自然科學和軍事知識:張載提倡學習自然科學和軍事知識,是重實和有用的教學內容上的反映。他的《正蒙》是一本以大量天文、地理、算學、生理、心理、醫(yī)學等自然科學事例闡發(fā)哲學思想的著作,也是一本自然科學知識教材。這本書是張載十年教育和研究的結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