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贄

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智慧 作者:張在軍


生平介紹

李贄 (1527年—1602年),號卓吾,又號篤吾,福建泉州人。中國明朝末年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

其父李白齋,為人豪爽、正直,反對 “利口能言,以博取富貴”,見他人危難,即慷慨相助。這一切對他的思想影響很大。他出生后,母親徐氏即病故。7歲時,隨與做塾師的父親在塾課讀。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26歲時,參加鄉(xiāng)試,中了舉人。此后20多年中,李贄為生計而奔波于仕途。

李贄鄉(xiāng)試中舉后,被選任河南共城教諭,30歲時被調到南京國子監(jiān)任職。37歲任北京國子監(jiān)教官。在此期間,他的父親病逝、祖父去世、二子夭亡、兩個女兒相繼餓死,處境十分悲涼。為了生計,李贄補上了禮部司務,一個比國子監(jiān)教官更低的職務。這時,他接觸了王守仁學說及佛學。穆宗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李贄到南京任刑部員外郎。在南京期間,他結交了兩位終生最好的朋友,焦和耿定理。神宗萬歷五年(公元1577年),出任云南姚安知府。他采取老子無為而治的態(tài)度,廉潔自守,深得民心。

他54歲辭官之后,著書講學20余年,曾大膽地嚴厲批判了當時庸腐的官學制度。后久居湖北麻城,聚眾講學,放言高論,聽眾為之傾倒。晚年移居通州,遭到封建朝廷的迫害,殞于獄中。他的著作在明、清兩朝均被列為禁書,但李贄“一死而書益?zhèn)鳎嬷亍薄?/p>

李贄的主要著作有:《李氏藏書》、《李氏焚書》、《初潭集》、《李氏文集》、《李氏續(xù)藏書》、《李氏續(xù)焚書》、《李氏叢書》。

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目的

李贄從反理學角度出發(fā),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有才有膽有識的人。認為使用這樣的人“為郡守令君,又何止足當勝兵三十萬已耶?”“為虎臣武將,剛內外之事可得而專之,朝廷自然無顧之憂矣”。他提出求名利,舉功業(yè),絕非為學的目的,認為“后世儒者,高談性命,清論玄微,把天下百姓痛癢置之不問,反以說及理財為濁,是決不能治天下”的。李贄所提倡的為學目的是關心天下百姓痛癢,以所學道德、本領為治天下之用。

李贄還認為,人生而具有 “童心”,只因為受了理學教育的污染, “童心”遭到損害,才得不到發(fā)展,而使人沾上虛偽作假、欺人、欺世的惡習,以致“言假言,事假事,文假文”。他用“童心”說揭露理學教育對人們的毒害,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二、教育的內容

李贄對教育內容也有獨到的見解。他反對以“四書”、“五經”為教學內容,認為“申韓之書,益人意志,可觀誦之”。諸子百家“各有一定之學術,各有必至之事功”,都應學習,不必專學儒家經典。他甚至把當時具有一定反叛精神的《水滸傳》,與被視為神圣的儒家的“六經”和孔子的《論語》等,破天荒地相提并論,認為它是天下最好、最真實的作品,是“圣賢”的發(fā)憤之作,其價值遠遠在“六經”、《論語》、《孟子》之上。他精心評點,廣泛流傳,對晚明的社會風尚、教育內容發(fā)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三、否定儒家思想

李贄對儒家的批判,是他在教育史上較為顯著的特點。他繼王充的《問孔篇》之后,評判孔丘“自無學術以教門人”,他認為儒家以孔子的是非為是非,乃是完全錯誤的。他說:“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給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則千古以前無孔子,終不得為人乎”,這一段話強調個性解放和個人的獨立思考,有助于破除個人崇拜的陋習。長期以來,封建統(tǒng)治階級利用儒家典籍作為在思想意識和教育領域里統(tǒng)治人們的工具,到了明代,尊儒讀經之風甚盛。李贄認為“六經”、《論語》、《孟子》成了偽君子們的護身符,決不能成為萬世之至論。他尖銳地抨擊孔子,辛辣地非難儒家經典,無情地揭露道學家的假面具,立論雖然有些偏激,但對于后代確起了一定的啟蒙作用。

四、因材而篤

李贄提倡“因材而篤”的教育觀點。他說,人人都有物質的欲望,但各有個性,人們的能力和愛好也各不相同,“就其力之所能為,與心之所欲

為,勢之所必為者以聽之”,就能適應其個性,發(fā)展其個性,發(fā)揮其才能,從而實現“萬物并育”。

五、注重讀書方法

李贄十分重視讀書,把讀書作為一種快樂事,70歲作《讀書樂詩》。他提出,必須學有真志,切勿浮夸淺止;必須獨立思考,切勿人云亦云;必須精益求精,切勿僥幸求速。認為讀書不只是明義理,重要的是須有證驗。

他要求讀書不能停留在 “皮面”、“體膚”,或只 “見血脈”、“見筋骨”,而必須 “至骨極矣”,即要徹底理解書的內容。

六、重視師友

李贄十分重視師生關系。強調“余謂師友原是一樣,有兩樣耶?但世人不知友之即師,乃以四拜受業(yè)者謂之師,又不知師之即友”。他認為,師友是為學之根基,一個不能洞察一切,只有靠朋友相助才能摒除蔽障,因此主張求學不能沒有師友,應重視師友間的相互砥礪。勸告青年人的超然之志,到四方去求師訪友,對友必須 “禮敬”,出于 “師事之誠”。他說,得一同志,勝于得一同胞。

七、男女平等

李贄反對儒家“男尊女卑”的思想,主張受教育者應男女平等。在麻城講學時公開招收女生,這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是一創(chuàng)舉。他說:“謂人有男女則可,謂見(指見識)有男女豈可乎?謂見有長短則可,謂男子之見盡長,女人之見盡短,又豈可乎?”從這一觀點出發(fā),他評論卓文君投奔司馬相如,是忍小恥而就大計,是“善擇佳偶”。他贊揚歷史上許多有作為的婦女,如班婕妤等,為“男子不知”、“才識過人,識見絕甚”。他肯定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是具有“愛養(yǎng)人才為心,安民為念”的“聰明主”。

李贄是明代泰州學派的繼承者,他的思想頗為復雜,既有進步的因素,也有儒家傳統(tǒng)的某些糟粕,晚年沉溺于佛、老,自稱和尚。最后被迫自殺,不屈而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