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藝術的目的(1)

領導干部人文讀本 作者:高敬


○〔法〕亨利?柏格森

亨利?柏格森(1859—1941),法國哲學家。以“創(chuàng)化論”之說,強調創(chuàng)造與進化并不相斥,因為宇宙是一個“生命沖力”在運作,一切都是有活力的。他反對科學上的機械論,心理學上的決定論與理想主義。卓越的寫作才華使他的哲學思想倍增光輝。人們說他同時具有哲學家的頭腦和文學家的靈魂。為此,柏格森于1927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少有的以哲學著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者。

藝術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現實能直接震撼我們的感官和意識,如果我們能直接與事物以及我們自己相溝通,我想藝術就沒有什么用處,或者說,我們會全都成了藝術家,因為這時候我們的心靈將是一直不斷地和自然共鳴了。我們的雙眼就會在記憶的幫助之下,把大自然中一些無與倫比的畫面,從空間方面把它們裁截出來,在時間方面把它們固定下來。我們的視線就會隨時發(fā)現在人的身體這樣有血有肉的大理石上雕刻著的和古代雕像一樣美的雕像斷片。我們就會聽到在我們心靈深處發(fā)出的我們的內在生命的永不中斷的旋律,就像聽到一種有時歡快,更多的時候則是哀怨,但總是別具一格的音樂一樣。所有這一切就在我們周圍,所有這一切就在我們心中,然而所有這一切又并不能被我們清楚地看到或者聽到。在大自然和我們之間,不,在我們和我們的意識之間,垂著一層帷幕,一層對常人說來是厚的而對藝術家和詩人說來是薄得幾乎透明的帷幕。是哪位仙女織的這層帷幕?是出于惡意還是出于好意?人必須生活,而生活要求我們根據我們的需要來把握外物。生活就是行動。生活就是僅僅接受事物對人有用的印象,以便采取相應的行動,而其他一切印象就必然變得暗淡,或者模糊不清。我看,并且自以為看到了;我聽,并且自以為聽見了;我研究自己,并且自以為了解我的內心。然而我在外界所見所聞都不過是我的感官選擇來指導我的行為的東西。我對我自己的認識只是浮在表面的東西,在行動中表現出來的東西。因此,我的感官和意識顯示給我的現實只不過是實用的簡化了的現實。在感官和意識為我提供的關于事物和我自己的景象中,對人無用的差異被抹殺了,對人有用的類同之處被強調了,我的行為應該遵循的道路預先就被指出來了。這些道路就是全人類在我之前走過的道路。事物都是按照我可能從中得到的好處分好類了。我所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個分類,它比我所看到的事物的顏色和形狀要清楚得多。就這一點來說,人無疑已經比動物高明得多了。狼的眼睛是不大可能會區(qū)別小山羊和小綿羊的:在它眼里,二者都是同樣的獵獲物,因為它們都是同樣容易捕獲,同樣好吃。我們呢,我們能區(qū)別山羊和綿羊,然而我們能把這只山羊和那只山羊,這只綿羊和那只綿羊區(qū)別開嗎?當事物和生物的個性對于我們沒有物質上的利益的時候,我們是不去注意的。即使我們注意到的時候(例如我們區(qū)別這一個人和那一個人),我們的眼睛所看到的也不是個性本身,即形式與色彩的某種獨特的和諧,而只是有助于我們的實用性的認識的一兩個特征罷了。

總之,我們看不見事物的本身;我們最多只是看一看貼在事物上面的標簽。這種從需要產生的傾向,在語言的影響下就更加增強了。因為詞(除了專有名詞以外)指的都是事物的類。詞只記下事物的最一般的功能和最無關緊要的方面,它插在事物與我們之間,使我們看不到事物的形態(tài)——如果這個形態(tài)早就被創(chuàng)造這個詞的需要掩蓋起來的話。不但外界的事物是如此,就連我們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當中內在的、個人的,只有我們自己親身體會過的東西,也都不為我們所察覺。在我們感到愛或者憎的時候,在我們覺得快樂或者憂愁的時候,達到我們意識之中的,真的就是我們自己的情感,以及使我們的情感成為真正是我們所有的東西的萬千難以捉摸的細微色彩和萬千深沉的共鳴嗎?如果真能辦到的話,那我們就都是小說家,都是詩人,都是音樂家了。然而我們所看到的我們的精神狀態(tài),往往不過是它的外在表現罷了。我們所抓住的我們的情感不過是它的人人相通的一面,也就是言語能以一勞永逸地表達的一面罷了,因為這一面是所有的人在同樣的條件下差不多都能同樣產生的。這樣說來,即使我們自己的個性也是為我們所不認識的。我們是在一些一般概念和象征符號之間轉來轉去,就像是在我們的力量和其他各種力量進行富有成效的較量的比武場里一樣。我們被行動所迷惑、所吸引,為了我們的最大的利益,在我們的行動選好了的場地生活著,這是一個在事物與我們自己之間的中間地帶,既在事物之外,又在我們自己之外的地帶。但是,大自然也偶爾由于一時疏忽,產生了一些比較超脫于生活的心靈。我這里所說的這種超脫并不是有意識的、理性的、系統(tǒng)的,并不是思考和哲學的產物。我說的是一種自然的超脫,是感官或者意識的結構中天生的東西,并且立即就以可說是純真的方式,通過視覺、聽覺或思想表現出來的東西。如果這種超脫是徹底的超脫,如果我們的心靈不再通過任何感官來參與行動,那就將成為世上還從來不曾見過的藝術家的心靈。有這樣的心靈的人將在一切藝術中都出類拔萃,也可以說他將把一切藝術都融而為一。一切事物的純粹的本相,無論是物質世界的形式、色彩和聲音也好,是人的內心生活當中最細微的活動也好,他都能感知。然而這是對自然太苛求了。即使就我們中間已經被自然培養(yǎng)成為藝術家的人們來說,自然也只是偶然為他們揭開了那層帷幕的一角。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