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jié) 學任公 究佛理(5)

毛澤東與佛教 作者:王興國


1] 章太炎也十分強調(diào)佛教這種 依自不依他 的自強自立精神,認為它 可用于艱難危急之時 (《答鐵錚》)。可見,梁啟超、章太炎強調(diào)

依自不依他 ,是為了喚起人們以天下為己任,自強自主。而這種 貴我 精神,在青年毛澤東身上體現(xiàn)尤為明顯。在《講堂錄》中便有 橫盡空虛,山河大地一無可恃,而可恃惟我(貴我) 的記載。

必須指出,青年毛澤東對 應用佛學 的研究,固然主要是受了梁啟超、譚嗣同等人的影響,但與他在四師和一師讀書時期最尊敬的老師楊昌濟的影響,也不無關系。1914年6月,楊昌濟在認真閱讀了譚嗣同的《仁學》,并將其一些重要段落抄錄在《達化齋日記》之后,寫道: 援儒入釋,昔賢所譏,然溝通儒釋之巧,未有過于上所鈔之二段者。余習聞儒者之言,頗不甚滿意于佛說;譚瀏陽乃重佛若此,使我意為之一轉。余現(xiàn)尚未研究佛學,已確認其哲學上之價值矣。 [2] 楊昌濟戊戌變法時期曾在湖南參加過某些變法活動,對康梁,特別是譚嗣同十分推崇。但當時他主要還是從政治上同情和支持他們的變法主張。由于楊氏長期受儒家思想影響,后來又在國外留學十年,所以對佛學缺乏研究。后來,他重讀《仁學》并認真進行了研究,便得出了上述結論。按照上述思想,他進一步研究,于1915年3月27日又寫了以下一段日記,以抒發(fā)他讀《仁學》的心得:

余研究學理十有余年,殊難極其廣大;及讀譚瀏陽《仁學》,乃有豁然貫通之象。其序言網(wǎng)羅重重,與虛空無極,人初須沖決利祿之羅網(wǎng),次須沖決倫常之羅網(wǎng),次須沖決天之羅網(wǎng),終須沖決佛教之羅網(wǎng)。心力邁進,一向無前;我心隨之,猝增力千萬倍。開篇言以太能顯出宇宙之全體:自身而家,自家而國,自國而地球,自地球而太陽,自太陽而昴星,自昴星以及無限之世界,皆互相維系,終古如斯,無非以太之力。吾由此而知吾向所抱持之宇宙觀念,不免太狹隘也。[1]

楊昌濟的這段日記表明,正是譚嗣同的 心力 學說幫助他在哲學上有豁然貫通之象 。楊昌濟是十分重視哲學研究的,同時也反復告誡他的學生要研究哲學。1915年他還與黎錦熙一道,組織毛澤東、陳昌等人成立過一個哲學研究小組。在譚嗣同和楊昌濟的影響下,毛澤東也曾一度十分推崇心力 說,1918年當毛澤東在學習了楊昌濟所教授的《倫理學原理》一書之后,他曾按楊昌濟的命題《心之力》寫了一篇作文,得到楊氏高度贊賞,給了一百分[2]。

關于青年毛澤東在哲學上所受佛學思想影響,我們在第三章要詳細分析。這里我們先對毛澤東1919年所寫的《祭母文》中的佛學思想,進行一些分析。這篇祭文,是毛澤東在他母親于當年10月5日(農(nóng)歷八月十二日)逝世后,作于10月8日。這篇祭文,至少在三個方面反映了佛學思想影響。

[1].《梁啟超哲學思想論文選》,第149 頁。

[2].《達化齋日記》修訂本,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5頁。

其一,是慈悲觀。祭文云:

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愷惻慈祥,感動庶匯。愛力所及,原本真誠。[3]

博愛 的概念固然與五四時期人們反復宣傳的西方觀念 自由、平等、博受 有關,但中國古代即已有墨子的 兼愛 和韓愈說的 博愛之謂仁 。譚嗣同在《仁學》中論述 以太 之 顯于用 ,即其具體表現(xiàn)時說: 孔謂之 仁 ,謂之 元 ,謂之 性 ;墨謂之 兼愛 ;佛謂之 性海 ,謂之 慈悲 ;耶謂之 靈魂 ,謂之 愛人如己 、 視敵如友 ;格致家謂之 愛力 、 吸力 ,咸是物也。

[1].《達化齋日記》修訂本,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5頁。

[2].《西行漫記》,第122 頁。

[3].《毛澤東早期文稿》,第410 頁。

 (《仁學》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