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在譚嗣同看來, 兼愛 、 仁 、
慈悲 、 愛力 都是同一系列的概念,它們可以互相置換。毛澤東在這里提到了 博愛 、 慈祥 、 愛力 ,顯然是受了譚嗣同《仁學(xué)》的影響。毛澤東在1917年8月23日致黎錦熙的信中,還反復(fù)提到 慈悲之心 。如前所述,毛澤東的母親是信奉觀音的,而觀音的尊號便是 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所以毛澤東在《祭母文》中,盡管用了 博愛 、 愛力 、 慈祥 ,其實質(zhì)仍是講的 慈悲 。其實慈悲并不是觀音的專利,而是整個大乘佛教的根本思想?!洞笾嵌日摗肪矶叻Q: 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大乘佛教以此作為異于小乘、進入世間 普度眾生 的重要根據(jù),故云: 慈悲是佛道之根本。
其二,是靈魂觀。祭文云:
嗚呼吾母! 母終未死。軀殼雖隳,靈則萬古。[1]
中國佛教是主張靈魂不滅的,如前所述,譚嗣同和梁啟超也贊成靈魂不滅。這個問題第三章還要詳論。這里我只想說明,梁啟超1903年在《新民叢報》上發(fā)表的《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學(xué)說》中,曾處處將康德哲學(xué)與佛學(xué)
[1].《毛澤東早期文稿》,第411 頁。
對比,認(rèn)為 康氏哲學(xué)大近佛學(xué) 。在介紹了康德關(guān)于本原有三,即魂、世界、神之后,梁啟超說: 康德所謂魂者,謂人之精神獨立于軀殼外者也;所謂世界者,如佛說之大千中千小千世界,非專指此地球也;所謂神者,景教之言造化主也。 [1] 青年毛澤東曾受康德二元論影響,但這種影響往往又與某些佛教觀點夾雜在一起,其根源即在梁啟超。例如青年毛澤東曾說: 世界之外有本體,血肉雖死,心靈不死。 [2] 這里的 本體 概念來自康德哲學(xué),而 血肉雖死,心靈不死 的觀念,則更多地來自佛教。
其三,戒律思想。祭文稱:
愛力所及,原本真誠。不作誑言,不存欺心。[3]
佛教戒律中有 不妄語 一條,不論是 五戒 、 八戒 、 十戒 中,都有這一條。它要求人們行為誠實,講真話,而不要虛偽、欺騙。祭文所說的 不作誑言,不存欺心 ,正是對 不妄語 的具體闡述。
[1].《梁啟超哲學(xué)思想論文選》,第154、160頁。
[2].《毛澤東早期文稿》,第60 頁。
[3].《毛澤東早期文稿》,第41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