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大清帝國到一個世紀的革命(1)

壹玖壹壹 作者:(美)劉香成


 

從20世紀開始,

進步的知識分子便相信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國。

辛亥革命帶來的失望與失敗未能動搖他們的信念,

反而使他們相信革命還不夠徹底。

因此,1911年標志著中國踏上革命之路……

中國伴隨著這份遺產(chǎn),掙扎前行。

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年的帝制,開啟了不斷打破中國20世紀歷史的一系列革命。辛亥革命意義非凡,因為它結束了世界歷史上最長久的帝國官僚體制。盡管沒有哪個朝代的皇帝能永持“天命”,帝國制度卻在中國一直延續(xù)下來。在過去數(shù)千年里,經(jīng)科舉選拔并由中央任命的官員組成了龐大的官僚體系,這一體系使得中國成為高效專制政府的典范。關外的滿族人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王朝—清朝。19世紀末期,清政府面對西方列強和日本帝國主義的不斷入侵日顯無能,漢人精英開始將中國的失敗歸咎于滿人的統(tǒng)治。1911年間對滿人公開的不滿團結了各階層人士,他們成功地建立了革命同盟,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將種族革命和政治革命合二為一。

雖然從1911年看,清朝在西方和日本帝國主義的挑戰(zhàn)面前,顯得孱弱、腐敗和低效;但從長時段的歷史角度審視,清朝算得上是中國最偉大和最成功的王朝。清朝于1644年迅猛建立起全國性政權,接著又在1673—1681年平定了“三藩之亂”,此后給中國帶來持續(xù)和平與繁榮近兩個世紀之久。長期繁榮最明顯的標志是,到19世紀中葉中國人口已增長2倍,達4.3億。由于新作物—特別是玉米和馬鈴薯—從美洲傳入,勤勞的中國農民得以在貧瘠的山地上開荒種植。國家也建立起糧食儲備系統(tǒng),以應對旱澇帶來的饑荒。精明強干的康熙皇帝(1662—1722年在位)要求全國各地定期向中央報告谷物價格,以便監(jiān)控。他的兒子雍正皇帝(1723—1735年在位)采取重大的財政改革(攤丁入畝與火耗歸公),使得乾隆皇帝(1736—1795年在位)在長期統(tǒng)治的大部分時間內,都能維持較低的賦稅,且有預算盈余。

康、雍、乾時代,清朝疆域在北方和西部得到了極大的擴張,從此奠定了中國今日的大部分版圖。最先融入的是蒙古地區(qū)。蒙古族很早就與滿族結盟,驍勇的蒙古騎兵被編入八旗軍,參與征服明朝的戰(zhàn)爭。清朝統(tǒng)治者與蒙古貴族通婚,扶持蒙古人崇信的藏傳佛教,在承德避暑山莊仿建拉薩布達拉宮,還在北京修建了一座大型喇嘛寺雍和宮。清廷對藏傳佛教的扶持也促進了西藏地區(qū)的融入,確立了清朝對西藏的主權,西藏向清政府納貢。18世紀,通過一系列軍事行動,新疆地區(qū)也被納入清朝治下。經(jīng)過以上措施,清朝的領土面積翻了一番。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