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結論只是將書中重要觀點提取出來集中編排,并無新鮮論述。以下文字,全部來自本書緒論部分。之所以將這些要點在書末再一次加以突出表現(xiàn),所要強調(diào)的只有一點,那就是,包括國民性批判在內(nèi)的一切文化活動,都像人們所熟知的政治活動一樣,其最后的旨歸就是赤裸裸的利益。這是文化政治學與普通政治學的共通之處。
一
為了避免對人文學術體系作過于單一的理解,我首先強調(diào),精英群體創(chuàng)造的人文學術體系具有多種資源和功能,其中最為重要的,至少可以列出如下三種。
第一種,精英人物探討精英人物之間應該如何相處,如何維系政治的平等、財富與權力分配的公平、社會的繁榮和彼此的幸福,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和漢代人整理的周代“憲法”《禮記》,還有孔夫子的倫理思想,都體現(xiàn)了這樣的功能。
第二種,精英人物探討對底層群體作出什么評價、提出什么要求、征收多少賦稅、施加什么刑法。在這四項功能中,后兩項一般是由社會控制集團的最核心機構決定的,王宮、總統(tǒng)府、議院等等就是這樣的核心機構。前兩項通常是由精英群體中的筆桿子完成的,魯迅的一系列涉及底層人形象和境遇的小說,以及進行國民性批判時涉及底層群體的諸多雜文,就體現(xiàn)了這樣的功能。
第三種,精英人物對人類生命的自由意義、對“存在”的神秘性和宇宙大生命的奧秘進行哲學研究和神學思考,《莊子》、佛教的《金剛經(jīng)》和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即體現(xiàn)了這種作用。這些精神成果有時候也能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被底層群體接受和消費,但是總的來說,這主要是上流社會即精英群體享用和消費的東西。
但是,本書所討論的,是人文學術體系的前兩個功能,那才是人文學術的主體。人文學術體系的第三種資源及其功能,在人文學術中所占比例有限。
二
在“自相矛盾”的故事中,賣矛人說,我這矛呀,無堅不摧——可以穿透世界上所有的盾。賣矛人創(chuàng)造這條知識,傳播這條知識,不是為了追求真理,而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他的目的只有一個,將他者的存在組織到他的利益框架之中。
世界上每個人都是賣矛人,包括文化人、知識人。
近代以來成千上萬以上帝的名義涌入中國的西方傳教士,就是這種賣矛人。
三百年前西方人賣上帝,今天西方人賣美國模式和普世價值。五百年殖民史上,西方人所出賣的價值,跟財富一直構成逆向運動。
上帝流向東方的時候,東方的財富大規(guī)模流向西方;美國模式流向東方的時候,東方的財富大規(guī)模流向西方;普世價值流向東方的時候,東方的財富大規(guī)模流向西方。
三
連非常具體的“美國模式”這樣一個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概念,其最后的旨歸也在于利益。在2008年美國爆發(fā)金融危機的時候,《華爾街日報》指出:“美國模式的全球擴張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全球影響,從東歐到東亞,美國模式曾經(jīng)所向披靡。美國模式鼓勵資本和貨物更加自由地流通,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經(jīng)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