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遷都是一件大事,不能說遷就遷,要考慮各種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是,當時國家剛剛建立,財政也不富裕,而且北有突厥,南有江南的陳朝,還得準備軍事戰(zhàn)爭,再搞這樣大的工程建設(shè),大臣也好,老百姓也好,能不能接受呢?
隋文帝不是一個任性的昏君,他是個對自己要求很嚴的皇帝,不希望落人褒貶。所以,盡管很想遷都,但還是非常猶豫。不過,猶豫到開皇二年的六月,終于出現(xiàn)實質(zhì)性進展了。怎么回事呢?
文帝不是有兩個最得力的大臣,一個叫高颎,一個叫蘇威嗎?開皇二年(582)的六月,文帝就把這兩個人找來商量了。商量了半夜,也沒有得出什么結(jié)論,只好散會了。
可是,第二天早晨上朝的時候,著名術(shù)士庾季才就上了一個奏章。他說:"臣仰觀玄象,俯察圖記,龜兆允襲,必有遷都。"我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發(fā)現(xiàn)天地都在暗示一件事:我們該遷都了!看了他這個奏章,文帝什么反應(yīng)呢?
按照《通鑒》的記載:帝愕然,謂颎、威曰:"是何神也!"這也太神奇了吧,怎么我一想遷都,上天就來湊巧呢?那么,是不是真有這么個神奇的天象呢?這倒不一定。
當年,楊堅剛剛當上輔政大臣的時候,不是向庾季才打聽過天意嗎?庾季才說了一句最老實的話,他說:天象精微,我也說不好,但是,就算上天不支持,您難道還能退回去不成!那個時候,他承認看不懂天道,這個時候,怎么又懂了呢?所以,這所謂的天象,恐怕只是一個說辭。
問題是,既然所謂天象不一定存在,庾季才怎么就在這個時候恰如其分地拿出這么一個奏章呢?很明顯,有人給他暗示了。誰呀?高颎和蘇威這兩個宰相。這兩個人知道皇帝想要遷都,但是又猶豫不決,所以就跟庾季才打了招呼,讓他利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給皇帝打打氣。
但是,光有天象還不行,更重要的是人的支持。這時候,老臣李穆出面了。
李穆是所謂關(guān)隴貴族集團的代表人物。三方叛亂的時候,李穆支持楊堅,對于楊堅贏得戰(zhàn)爭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所以,楊堅當上皇帝之后,也投桃報李,給李穆安排了太師的榮譽頭銜,雖然沒有什么實際權(quán)力,但是,這畢竟是國家最高官職,正一品,比宰相還高。
不光讓李穆當一品大員,隋文帝把李穆全家都照顧到了。他們家當五品以上官的就有一百多人。
按照當時的規(guī)定,五品以上官員上朝的時候就可以拿著象牙做的笏板了,李家的笏板如果放在一起的話,能堆滿一屋子。這在中國古代可是難得的榮耀。要知道,唐代名將郭子儀富貴壽考,七子八婿都當大官,也不過是滿床笏,李穆比他威風多了!皇帝這樣給面子,李穆也得處處發(fā)揮模范帶頭作用啊。
現(xiàn)在,皇帝需要有人帶頭表態(tài),李穆當仁不讓。所以,庾季才上書之后沒兩天,李穆也上書了。他說:
帝王所居,隨時興廢,天道人事,理有存焉。始自三皇,暨夫兩漢,有一世而屢徙,無革命而不遷。曹、馬同洛水之陽,魏、周共長安之內(nèi),此之四代,蓋聞之矣。曹則三家鼎立,馬則四海尋分,有魏及周,甫得平定,事乃不暇,非曰師古?!?伏惟陛下膺期誕圣,秉箓受圖,…… 變大亂之民,成太平之俗,百靈符命,兆庶謳歌?!寥舻凼姨炀樱醋h經(jīng)創(chuàng),非所謂發(fā)明大造,光贊惟新。自漢已來,為喪亂之地,爰從近代,累葉所都。未嘗謀龜問筮,瞻星定鼎,何以副圣主之規(guī),表大隋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