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了官員的人數(shù),規(guī)定了每個職務的責任,還只是第一步。如果要真正做到“官在得人”這一原則,還要選擇合適的人來擔任不同的官職。
貞觀三年(629),太宗對分別擔任左、右仆射的房玄齡、杜如晦說:“公為仆射,當廣求賢人,隨才授任,此宰相之職也?!庇纱丝芍瑸閲x才,也是房杜二人宰相工作的一部分。
唐朝官員的選授,五品以上高級官員和六品以下中低級官員在方法和程序上是不同的。五品以上官的選授不經過考試,是由宰相提名后,皇帝批準的。六品以下官的選授要通過考試,由尚書省吏部和兵部主持銓選。
房、杜作為宰相,自然要承擔高級官吏的選授工作。并且杜如晦還兼任吏部尚書,負責中下級文官的任免??梢姡啃g與杜如晦一直都在做著薦舉人才選任官員的工作。
房玄齡本來就很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這在早年就表現(xiàn)了出來。所以太宗一貫很重視他在這方面的意見。
貞觀二十一年(647),太宗到翠微宮暫住,玄齡當時在京城留守,沒有同去。太宗任命了司農卿李緯為戶部尚書,不過又想聽聽房玄齡的意見。正好有人從京師來,太宗就問他:“房玄齡聽說李緯拜尚書有什么意見嗎?”
來人回答說:“房大人只是說李緯的胡須長得很好看,就沒說別的了?!?/p>
太宗聽后,若有所悟地點了點頭,知道玄齡并不是很贊同,馬上改授李緯為洛州刺史,不讓他當戶部尚書了??梢姺啃g的意見對太宗是多么重要。
所以《資治通鑒》稱贊他“明達吏事,輔以文學,夙夜盡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寬平,聞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與杜如晦引拔士類,常如不及?!?/p>
4、為子孫立法度
除了選拔人才之外,更重要的是,房杜二人協(xié)助太宗完成了中央行政體制的改革和地方行政體制的規(guī)劃。
在中央,三省制和政事堂制度都在貞觀初期定型。隋代正式確立了三省體制,三省長官共為宰相。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形成按職能和政務處理程序分工的國家行政運行機制,三省各有分工而又互相依存,共同組成了最高政權機關。但是,三省地位還不平等,也沒有形成三省制衡運作的有機整體,行政運作之重心仍在尚書省。
太宗即位以后,就決定改善這種狀況,嚴格推行三省制。一方面不置尚書令;另一方面突出中書、門下兩省的地位,使三省真正平等。
貞觀三年(629),太宗在一次小型的會議上對房玄齡、杜如晦還有其他侍從之臣強調:“中書、門下兩省,都是機要部門,朕委任賢才,擔任兩個部門的要職,是希望爾等有所作為。如果下達的詔敕有什么不合適,皆要向朕反映才是。近來只覺得諸位都順從旨意,得過且過,而沒有諫諍之言,這豈是為官之道?要是兩省官員都僅限于簽署、發(fā)放文件,不是誰都可以擔當此任嗎?又何必選拔卿等一班人才?自今以后,詔敕有什么問題,一定要及時匯報,不要因為擔心忤旨就不敢直言?!?/p>
太宗對兩省的重視,大大提高了中書省和門下省的地位。三省之間在國家政務裁決和執(zhí)行中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體制真正得以確立和完善。
同時,最終確立了政事堂議事的制度,令宰相可以合署辦公,方便商量籌劃而且防止宰相個人專權。
以三省制的完善和政事堂制度的最終成型為代表的中央政治體制改革,上承魏晉隋唐,下啟五代宋元。這里,貞觀君臣在體制改革上所走出的每一步,都意義重大。同時,改革的每一步,都需要智慧和魄力。太宗固然是一個偉大的君主,但是沒有賢能宰相的輔助,這些改革也都是不可能的。而房杜作為具有智慧和魄力的貞觀名相,毫無疑問,改革的每一步也都刻下了他們的功勞。
房玄齡和杜如晦在幫助太宗進行中央行政體制建設的同時,也在進行著對地方行政區(qū)劃的調整。
唐朝剛剛建立時,直接控制的地區(qū)只有很少一部分,其余地方多被隋末群雄占據(jù)。隨著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順利進行,控制的地區(qū)也增多了。而高祖為了拉攏各地的地方勢力,往往會就地增設州縣,任命歸降者為官吏。因此全國州縣的數(shù)目比隋初增了一倍。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地方區(qū)劃的混亂與行政統(tǒng)屬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