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堅持大清“特色”的“改革開放”(4)

重讀晚清六十年 作者:端木賜香


但曾國藩知道,此案總的責(zé)任在自家一方。他上奏說:“挖眼剖心,全無實據(jù);津民生憤,事出有因?!卑创笄迓?,一命抵一命,所以曾氏這樣的處理結(jié)果,在弱國無外交的情況下,也可交差了。

但是愛國的士大夫們不認(rèn)可。大清國啥都缺,就是不缺愛國賊。他們的愛國,與外人無關(guān)——他們既沒那本事,也沒那膽氣。他們所有的本事與膽氣,就是罵自家同胞漢奸、賣國、反動,可能的話,再踏上一萬只腳,否則顯示不出他們的愛國情操來。

邏輯與事理是這樣,可愛國賊們哪里有邏輯與事理呢?他們只有狗掀簾子——嘴上的(得)勁兒。他們哄傳曾氏是漢奸,那清議派就跟泰山壓頂似的,弄得曾氏招架不住。曾氏一輩子愛惜清名,是大清一品大員中操守、持家、能力等各方面無出其右的人物,最后因為這么個破事,栽了。他表示:“辦理過柔,以致謗議叢積,神明內(nèi)疚”,但“果能遏兵,即招謗也聽之耳”!總之,為了保護這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為了給大清的改革開放維穩(wěn),一世清名全沒了他也認(rèn)了??上Ш萌瞬婚L命,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國藩死了。死得有些早,因為洋務(wù)剛開頭!

第二洋務(wù)干將李鴻章(1823-1901)。本名章桐,字漸甫(一字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忠。漢族,安徽合肥人。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在中國排老二很不妙,比如孔子)。同治九年(1870年),李氏代替曾氏做了直隸總督,這一做就是二十五年,直到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因簽訂《馬關(guān)條約》受到清議派的攻擊而靠邊站。李鴻章做直隸總督之后不久,由于機構(gòu)重組,清政府又給他一個出力不討好的兼差:北洋通商大臣。

北洋通商大臣乃總理衙門下設(shè)機構(gòu)??偫硌瞄T起初設(shè)立的是三口通商大臣及南洋通商大臣。三口通商大臣駐天津,管理牛莊、天津、登州三口通商事務(wù)。同治九年清政府裁撤三口通商大臣一缺,直隸(今河北)、山東、奉天(今遼寧)三省通商、洋務(wù)、海防均轉(zhuǎn)歸直隸總督經(jīng)管,頒發(fā)欽差大臣關(guān)防,稱“北洋通商大臣”或“北洋大臣”。李鴻章做直隸總督三個月后,就接手了北洋大臣事宜,沒想到有關(guān)政府外交、海防、關(guān)稅及官辦軍事工業(yè)等事宜一股腦的也都轉(zhuǎn)到他這兒了,致使北洋大臣地位不斷提高,職權(quán)不斷擴大,勢力遠(yuǎn)遠(yuǎn)超過本來地位與之對等的南洋大臣。就是總理衙門,也因大部分的外交任務(wù)都轉(zhuǎn)移到李鴻章一個人身上而勢力減弱。不過李鴻章勢力雖大,也僅是老太后手下的一枚棋子,而且在強大的清議派面前,這棋子還一輩子委屈。

鴻章雖然辦著洋務(wù),但是他內(nèi)心里明白,大清就是個紙糊的房子,而自己頂多算個裱糊匠。辦了一輩子的外交,逐漸也明白,內(nèi)治不修,國家實無外交可言。正因為太明白了,所以他的外交政策就是永遠(yuǎn)的主和,但是輿論上他敵不過清議派。

清議派,就是站一邊指點江山卻不做事的那些文人,他們大都主戰(zhàn),拍著胸脯嗷嗷叫,聲言大清可以說不,大清不高興云云。清政府把這幫人的叫喚稱作“公論”。一個干事的李合肥,肯定抵不過一幫賣嘴的憤青,于是乎,李鴻章就成了一個可憐的角色:主戰(zhàn)派忽悠著打打打,結(jié)果清政府屢戰(zhàn)屢敗,打敗之后,需要收拾爛攤子、擦屁股了,又非李鴻章莫屬;待李鴻章簽訂了條約,國家暫時安全了,那幫主戰(zhàn)的清議派又都拍著胸脯罵上了。鴻章大員里外不是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