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清也可以說不(11)

重讀晚清六十年 作者:端木賜香


第一,利益之爭。比如舊教址的歸還、廟產(chǎn)及個人私產(chǎn)的捐獻、教會地產(chǎn)的買賣與租借等,都牽涉到利益的分配。

第二,公平之爭。傳教士來到中國,發(fā)現(xiàn)清朝的官員等級制度就是好,所以他們很快中國化了,也分成若干等級以方便與中國官員平起平坐地打交道。具體來講,主教與督、撫平級;副主教與司、道平級,神父和牧師與知府、知縣平級。西方人眼中的清朝司法制度比叢林法則還要野蠻,所以傳教士一直認定他們的“教民應當享受比他的非教民同胞更高一等的司法”。

在傳教士的支撐下,中國人“一為教民,遂若為非中國之民”。以致于一位御史替非教民抱不平說:“教民亦民也,乃與平民爭訟,到堂,平民長跪,教民則不跪;居鄉(xiāng),平民有差徭,教民則無差徭,平民有厘稅、雜派、酬神、演劇等費,教民則一概全無。烏得不平!”那時的中國老百姓也很奇怪,他們給當官的下跪可以,可是別人不給當官的下跪,那就不可以了。乃一種政治上的“不患寡只患不均”的平等意識!他們?yōu)槭裁床粻巶€也不跪的待遇呢?中國人兩千年來一直是低頭做人,若有一個同胞昂起了頭,其他人首先想到的是把他拉下來,而不是“見賢思齊”!

第三,文化之爭?;浇谭磳ε枷癯绨?,反對祭祀祖先,對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三綱五常都不遵守,鄉(xiāng)民們當然看不慣,認為教民“無父無君”。

更關鍵的是,中國民間社會結構是宗法制度,民間社會組織是鄉(xiāng)紳治理。中國的鄉(xiāng)紳熟讀儒家經(jīng)典,信守儒家規(guī)范,出則為官,入則為紳,子弟讀書為士,在民間的威望很高,好多社會糾紛、人事矛盾,甚至一些官司都是他們打理的。至于鄉(xiāng)村廟會、祭祀、紅白喜事等更是由他們操持。一句話,他們是社會公共事業(yè)的權威?,F(xiàn)在來了洋鬼子,出了教民,鄉(xiāng)紳的權威一再遭受抵制與沖撞,當然咽不下這口氣。反洋教思想,應該就是由他們導引的。

中國一般鄉(xiāng)民,大字都不認識三個的。諸位看晚清電視劇,城門貼了什么布告,都是由書生給圍觀者念下來的。所以,諸多反洋教揭帖應該出自士紳之手。正因為文化在他們之手,文化是他們的身家飯碗,所以其對洋教文化的敵視也最嚴重。面對異質(zhì)文化的浸淫,除了少數(shù)的有良知的理性的清醒者,一般的文化階層,表現(xiàn)出的都是本能的敵意。甚至可以這樣說,受傳統(tǒng)文化教育愈深,敵意愈嚴重。

第四,文化之爭的背后,還有一個文化的隔膜。中國人瞧不懂西方的宗教精神,但是給其添油加醋則很老練,于是教會的諸多行為在中國人眼里就妖魔化了:比如“拐騙男女幼童,取其精髓制造丸藥”;比如“童子割腎,婦女切乳,剜眼取胎,嬰孩同煮”;比如“哄入伊教,吃了迷藥,與伊同睡,采陰補陽”;比如“子淫其母,兄淫其妹,父奸其女,翁奸其媳”。更有甚者,有的反洋教揭帖宣傳洋鬼配以中國人的眼睛,可以在一百斤鉛中煎出八斤白銀來。

魯迅在自己的《論照相之類》曾說起他小時候聽一位念佛的老太太說,洋鬼子挖了中國人的心肝,熬成油,點了燈,向地下各處照去,人心總是貪財?shù)?,所以照著寶貝的地方,火芯兒就彎曲下去了。于是洋人就發(fā)財了,洋人為什么那么有錢呢?就是這樣搞來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