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誠意(1)

止于至善《大學-中庸》 作者:劉成有


【原文】

所謂誠其意①者,毋②自欺也。如惡惡臭③,如好好色④,此之謂自謙⑤。故君子必慎其獨⑥也!

【注釋】

① 誠其意:使意念誠實。意:意念,念頭。

② 毋:不要。

③ 惡惡臭:厭惡難聞的氣味。臭(xiù):氣味。前一個“惡”,讀作務,wù,厭惡的意思;后一個“惡”,讀作善惡的“惡”,è,難聞的意思。

④ 好好色:喜歡美好、漂亮的顏色。色:顏色、色彩,后來引申為美色、美女。前一個“好”,讀作號,hào,喜歡;后一個“好”,讀作hǎo,是形容詞,美好、漂亮的意思。

⑤ 謙:通慊,讀作怯,qiè,滿足、愜意的意思。

⑥ 慎其獨:謹慎獨處。慎:謹慎、小心的意思。獨:無人監(jiān)視的狀態(tài)。

【譯文】

所謂的“誠其意”,就是要保持內心的真誠,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就像厭惡污穢的臭氣一樣,又像喜歡美麗的色彩一樣,都是真誠地發(fā)自內心。這也就是所謂的“自謙”。所以,品德高尚的君子,必須謹慎地對待自己一個人獨處時的行為,不敢有絲毫的放縱和懈怠。

【品評】

儒家的“誠意”,不僅僅是一種修養(yǎng)工夫,會體現(xiàn)在修身養(yǎng)性的過程之中,而且也應該是一種修養(yǎng)境界和結果,是儒家追求“內圣”的重要體現(xiàn)。為什么這么說呢?誠意,作為人類情感的自然流露,具有本能的意義。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匆娒郎?,自然愛慕;聞到臭味,本能躲避。這應該是“誠意”的原始狀態(tài),也就是經文中說到的“自謙”。但是,人之為人,總是生活在一定人群中的,所以任何個人的行為,都會影響到別人的情感。如果處理得好,將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拓展自己的生活空間;如果處理得不好,則可能惡化周圍的人際關系,縮小人際交往的圈子。因此在面臨“惡臭”、“好色”的時候,人一般都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好惡的情感行事,在一定功利效果考量的基礎上決定自己的行為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利弊的考量代替了本能的好惡,甚至指鹿為馬、顛倒黑白。比如一個笑話說:乾隆皇帝放了一個臭屁,身邊的大臣和紳本能地說出“真臭”之后,聽到了乾隆“哼”的一聲,和大人馬上又說:“回過味來,有一點兒香?!边@應該算是“誠意”的否定狀態(tài)。

此外,“誠意”還應該有更高級的道德狀態(tài)。各種事物均是來自于大自然的恩賜,因此,每一種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你說哪個事物美麗?哪個事物丑陋?那種味道好聞?那種味道難聞?臭豆腐也有特殊的美味。宋代的張載就認為,老百姓都是我的同胞,天下萬物也都是我的伙伴;莊子也說過“道通為一”的話。如果從這樣的角度考慮,萬物之間的差異又何足道哉?但要認識到這一點,并不容易,需要下很大的“格物致知”的工夫。這就是“天道”,也是前文說過的“知之至也”。不過,僅僅“知道”還遠遠不夠,“知道”了以后還應該轉化成自己的道德實踐,落實到日常生活之中。但如何落實呢?那就是克服私心雜念,克服功利的考量,以善惡是非的標準要求自己。如果“善惡是非”的標準不是一時一地偶爾發(fā)揮作用,而是時時刻刻以這樣的標準要求自己,日積月累,意念不斷得到善化,上述的道德觀念也就會變成自己思考問題時的潛意識。如此一來,在面臨具體問題需要進行道德選擇的時候,自然也就呈現(xiàn)出了“誠意”的狀態(tài)。換句話說,到了這個較高的境界,根本不需要思慮,當下就能做出極為合乎道德、極為符合自己心意的選擇。孔子所講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不過是這個境界的另外一種表述方式。

關于“誠意”的上述分析,頗為符合當代中國哲學史研究大家馮友蘭先生對于中國哲學人生境界的分析。他認為,中國哲學中所講到的人生境界,可以分為四個等級: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中的人,處于最原始的狀態(tài)。功利境界中的人,處處以是否對自己有利為標準。道德境界中的人,則以是非善惡為行為準則。善而無利,甚至殺身成仁,也勇往直前;惡而有利,也斷然拒絕。至于最后的天地境界,馮友蘭先生覺得很難表達清楚,結果他引用了張載的四句話來說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實際上,馮先生所講的天地境界,與他所講的“自然境界”具有類似的性質。我們認為,他所說的自然境界屬于不自覺的狀態(tài),經過功利、道德的比較、熏陶之后的天地境界則屬于自覺的狀態(tài)。馮友蘭先生關于人生四個境界的說明,與我們上一段中對于“誠意”的分析,具有異曲同工的性質。

不過,在達成更高級別“誠意”的過程中,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洞髮W》中提出了一個“慎獨”的工夫。慎獨是品德修養(yǎng)的重要部分,也是儒家特別重視的修身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洞髮W》講的修身目的、修身方法、修身內容,歸根結底要落實到每個人的道德自覺、道德自律?!吧鳘殹本褪侵斏鞯貙Υ粋€人獨處時候的行為。一個人獨處時能否按道德準則行事,是對人們道德自覺的嚴峻考驗?!洞髮W》反對“掩其不善而著其善”的偽善,認為君子應當“誠于中,行于外”,內心意念真誠,自然而然流露于外,不必要偽裝。立志自我修養(yǎng)品德的人,知道做好事,遠離惡行,就會努力誠實的去做,而絕不會自欺欺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發(fā)自內心以求自己快意和滿足,而不是隨便做給別人看的。畢達哥拉斯說過:“無論是別人在跟前,還是自己單獨的時候,都不要做一點卑劣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自尊。”因為君子是內外如一,襟懷坦蕩的,只有這樣的人才真正能對社會起到榜樣的作用:“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悌,上恤孤而民不倍”,“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