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慎獨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雖然知道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應該恪守自己的良知,但要做起來,卻需要很大的定力和恒心。獨處之時,各種欲望和誘惑就會不停地考驗著人的良知,想說平時人多時不便于說的話,想做平時人多時不便于做的事情,甚至是為惡的念頭也會跑出來折磨著人的良知。這時,必須即時反省自己的思想行為,去除那些為惡的念頭,不讓自己的心靈沉淪到欲望和誘惑中去,要時時刻刻告誡自己:“君子必慎其獨也!”只有在沒有人在身旁監(jiān)督的時候還能夠自覺呈現(xiàn)出更高層次上的“誠意”,才能算得上是儒家所謂的“君子”。
【原文】
小人①閑居②為③不善,無所不至④,見君子而后厭然⑤,揜⑥其不善而著⑦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⑧何益⑨矣?此謂誠于中,形⑩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注釋】
① 小人:相對于“君子”而言,不注重道德修養(yǎng)的人。
② 閑居:沒有人看見的地方,引申為平時獨處。
③ 為:做。
④ 無所不至:沒有不到的地方,引申為什么樣的壞事都干得出來。
⑤ 厭然:隱蔽、掩藏的樣子。厭:讀作壓,yā,堵塞(sè),掩藏。
⑥ 揜:通掩,讀作演,yǎn,掩藏、掩蓋。
⑦ 著:使之明顯。
⑧ 則:那么。
⑨ 何益:有什么積極作用呢?益:積極作用的意思。
⑩ 形:動詞,表現(xiàn)、顯露。
【譯文】
不注重道德修養(yǎng)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時候,可能會做些不道德的事情,甚至會無惡不作。但是,他們一見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閃閃,極力掩蓋自己所做的壞事,卻盡量夸耀自己所做過的那一點極其有限的好事,以此彰顯自己的善行。其實,別人看待自己,如同能看到他的心肝肺一樣,那么掩蓋還有什么意義呢?這是因為人心中的所想一定會真實地、完完全全地表露出來,并反映在他的行為中。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一定要小心警惕自己的一言一行。
【品評】
本節(jié)承接上一段的“慎其獨”,從反面進行了論證,進一步強化說明君子“慎獨”的重要性?!伴e居”一詞,最能說明“誠意”的含義。誠意,本來就是自己本能意念的自然流露。平時獨處而沒有人監(jiān)督的時候,行為處事,最能體現(xiàn)自己的本意,無論小人,還是君子,都具有相似的心理特征。君子與小人的不同僅僅在于:小人獨處,可能為善,也可能為惡;君子獨處,則能夠“慎”,也就是“慎、思、明、辨”,從而保證自己的行為始終符合“善”的要求。同時,小人“為不善”之后見到君子時候的掩蓋行為,則說明了社會中群體道德意識的正當性。每個人都是社會中的一分子,因此這種群體道德意識的正當性,也說明了社會中每個人內(nèi)在向善的根源所在。這個根源,在儒家早期的思想家里面,普遍表述為每個個體先天具有的內(nèi)在的“良知”。這種思想,在孟子那里,被稱之為“四端”,也叫做“惻隱之心、是非之心、辭讓之心、羞惡之心”,后來明朝的王陽明則發(fā)展為系統(tǒng)的“良知”學說。
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之中,總要與別人發(fā)生各種各樣的關系。因此,即使是以個人獨處時候的所作所為,最終總是要表現(xiàn)出來的,任何刻意的掩蓋,都是徒勞的。俗話說得好,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更何況,還有“舉頭三尺有神明”的民間諺語。所以,要想成為君子,就必須能夠獨處時審思明辨,日日修身,把道德變成自己的潛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