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予知

止于至善《大學(xué)-中庸》 作者:劉成有


【原文】 

子曰:“人皆曰‘予①知②’,驅(qū)而納諸③罟擭陷阱④之中,而莫之知辟⑤也。人皆曰‘予知’。擇⑥乎中庸,而不能期月⑦守也。” 

【注釋】 

① 予:我。

② 知:同“智”,明智。

③ 諸:之于。

④ 罟擭陷阱:禍害、牢籠。罟:讀作古,gǔ,捕捉野獸的網(wǎng)。擭:讀作獲,huò,裝有機關(guān)的捕獸木籠。陷阱:捕捉野獸的地坑。

⑤ 辟:讀作避,bì,同“避”,躲避。

⑥ 擇:選擇,含有仔細審查的意思。

⑦ 期月:期讀作jī,一整月。 

【譯文】 

孔子說:“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被驅(qū)趕到羅網(wǎng)陷阱中去卻不知躲避。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選擇了中庸之道卻不能謹守一個月的時間。” 

【品評】 

承接上文,從反面再次論述“知”的層次問題。一般人所謂的“知”,并不是真正的“知”,而僅僅是小聰明。俗語說聰明反被聰明誤,往往自以為聰明的人,總是好走極端,不能夠適可而止。不僅不合乎中庸之道,反而往往自投羅網(wǎng)而自己卻還不知道。這樣的“知”,就好像被別人拐賣了,不僅幫助別人數(shù)鈔票,而且還自以為聰明一樣,其實是很可悲的。

或者層次稍微高一點兒,雖然知道適可而止的好處,知道選擇中庸之道作為自己立身處世的原則,但好勝心難以滿足,欲壑難填,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又放棄了適可而止的初衷,背離了中庸之道。就像孔子所惋惜的那樣,連一個月都不能堅持住。這樣的“知”,就像“行百里者半九十”一樣,也不是“真知”。

上章正說舜“大知”,因此能行中庸之道;本章反說愚蠢的人自以為知卻不知規(guī)避禍害,因此不能施行中庸之道。上下兩章一正一反,在跌宕起伏的行文中,告誡人們一定要知道中庸之道真正含義的重要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