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不遠(yuǎn)(1)

止于至善《大學(xué)-中庸》 作者:劉成有


【原文】 

子曰:“道不遠(yuǎn)人。人之為道①而遠(yuǎn)人②,不可以為道?!薄啊对姟发墼?‘伐柯④伐解柯,其則⑤不遠(yuǎn)。’執(zhí)柯以伐柯,睨⑥而視之,猶以為遠(yuǎn)。故君子以人治人⑦,改而止⑧。忠?、徇`道⑩不遠(yuǎn),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nbsp;

【注釋】 

① 為道:修道。

② 遠(yuǎn)人:遠(yuǎn)離人們。

③《詩》:指《詩經(jīng)?豳(bīn)風(fēng)?伐柯》。

④ 伐柯:砍削斧柄??拢鹤x作可,kē,斧柄。

⑤ 則:法則,這里指斧柄的式樣。

⑥ 睨:讀作膩,nì,斜視。

⑦ 以人治人:用人的心態(tài)、想法去治理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意思。但這里應(yīng)該是指正面的意思。

⑧ 改而止:如果改變之后能夠合乎中庸之道,君子之“治”也就完成了?!爸埂保和V?,完成。

⑨ 忠恕:儒家的基本倫理思想。忠:盡己之心。恕:推己及人。

⑩ 違道:離道。違:離,不一致。

   不遠(yuǎn):很近。

   諸:之于。

【譯文】 

孔子說:“道存在于人們之間,并不遠(yuǎn)離大家。如果有人修道卻故作高深,顯得這個道高不可攀,那肯定不是真正的道?!?nbsp;“《詩經(jīng)》說:‘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樣就在眼前。’握著斧柄砍削一個木頭做斧柄,如果你斜眼看去,會覺得兩者相差很遠(yuǎn),(其實二者很相似)。所以,君子總是根據(jù)不同人的情況采取不同的辦法治理,只要人們能改正錯誤,(實行中庸之道),君子的治理工作也就完成了。做到忠恕,離這個中庸之道也就差不遠(yuǎn)了。(什么叫忠恕呢?)如果強(qiáng)加到自己身上自己都不愿意的事,(由此推想到別人也是不愿意的)那就不要把這種事情施加給別人。”

【品評】

孔穎達(dá)認(rèn)為:“柯,斧柄也?!吨芏Y》云:柯長三尺,博三寸。則,法也。言伐柯,斫也??卤L短,其法不遠(yuǎn)也,但執(zhí)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yuǎn)。言欲行其道於人,其法亦不遠(yuǎn),但近取法於身,何異持柯以伐柯?人猶以為遠(yuǎn),明為道之法亦不可以遠(yuǎn)。即所不原於上,無以交於下;所不原於下,無以事上。況是在身外,於他人之處,欲以為道,何可得乎?明行道在於身而求道也?!敝祆湔J(rèn)為:“言人執(zhí)柯伐木以為柯者,彼柯長短之法,在此柯耳。然猶有彼此之別,故伐者視之猶以為遠(yuǎn)也。若以人治人,則所以為人之道,各在當(dāng)人之身,初無彼此之別。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其人能改,即止不治。蓋責(zé)之以其所能知能行,非欲其遠(yuǎn)人以為道也。”

道不遠(yuǎn)人,道就在人的日常行為之中,因此不應(yīng)該好高騖遠(yuǎn)。天地間無上的妙道就在人自身,我們有心去求道,許多時候總是找不到法門。其實大多時候,我們都忽視了入道最便捷也最首要的門徑,那就是自我本身。就像拿著斧頭砍木頭,要做一個斧柄的話,樣子、模型就在手里拿著的斧頭上。君子在治理家庭、國家的時候,也應(yīng)該從人情世故出發(fā),不能違逆大多數(shù)人的情感,這就是“以人治人”,也就是從人普遍的情感、利益需求出發(fā)。只有這樣,才能夠?qū)崿F(xiàn)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狀態(tài)。因此,這里引用了孔子關(guān)于“忠恕”的思想。

儒家的“忠恕”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能體現(xiàn)“道不遠(yuǎn)人”、“以人治人”的精神。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不管是東方圣人、還是西方、南方、北方的圣人,都跟我們一樣,面對的是同一個世界,面對的是大致相同的問題,因此思考問題的方式也大致相同。就此而言,人在本質(zhì)上并沒有高低不同的本質(zhì)區(qū)別,存在著的僅僅是認(rèn)識天理的先后、快慢等量上的差異。所以,認(rèn)識、實踐君子之道,是可以反躬自省,從自身做起的。這應(yīng)該是“行天道”的第一步工作。

道是天地間的正道,其存在的價值恰恰是為了人。道家認(rèn)為,道先天地而生,況乎人類?道先于人類而存在,在《圣經(jīng)》上也說太初有道,道先于萬物而存在,但恰是人類賦予道以精神屬性,人類存在后,使萬物都打上了人類精神的印記,人類在創(chuàng)造價值,也在享用著價值,道也包含其中。人是萬物之一,在天地看來,人與萬物等同。因為人是萬物之一,這決定了人自身內(nèi)具備了同萬物相同的道。換句話說,人自身就是認(rèn)識的道的源泉,人自身便是道的載體。人在自身求道的角度看,自身便具有挖掘的價值及必要性。而人是萬物的主宰,人具備完備的理性及意志。這表明人又完全具有認(rèn)識自我的能力,并掌握了運用道去參天地之化育的力量。于是,我們完全應(yīng)該立足于人自身去探求道。這十分必要和可行。若只知向外探求,那真是舍近求遠(yuǎn)了。向人自身去探求是正確的修養(yǎng)導(dǎo)向。但人自身是一個復(fù)雜概念,既包括類的整體,又包含單一的個體。探求當(dāng)然是指全面的探求類與個體。但尤其值得玩味的是一沙一世界。我們更應(yīng)該關(guān)注個體生命自我,更應(yīng)將目光投放于自我內(nèi)在的價值。因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性、人心大抵相通,知己則知人。另一方面,天下最易知、最易懂的便是自我之心、自我之性,自己在想什么,自己在渴望什么,只有你自己最清楚。因此,探明自己的本心、本性最容易,也最有價值。所謂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就是告誡人要立足于自身。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