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養(yǎng)生主(1)

乘物游心《莊子》 作者:李道湘


 

【原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①。以有涯隨無涯,殆已②;已而為知者③,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④。緣督以為經(jīng)⑤,可以保身⑥,可以全生⑦,可以養(yǎng)親⑧,可以盡年⑨。

【注釋】

① 生:生命。涯:涯際,界限。知:通智,智慧,知識。

② 隨:猶逐,追隨、追求。逐:逐物。殆:通怠,疲困。

③ 已:此。而:還。為:從事,求。為知:追求知識。

④ 為:做。名:名利。刑:刑戮。

⑤ 緣:因,順行。督:中,中道。經(jīng):常法。緣督以為經(jīng):因順著自然之道作為養(yǎng)生的常法。

⑥ 保身:保全身軀,免遭刑戮。

⑦ 全生:生通性,保全自己的天性,免受思慮之苦。

⑧ 養(yǎng)親:事養(yǎng)父母。

⑨ 盡年:指享盡天年,保持自然的壽命而不使年壽夭折。

【譯文】

我們的生命是有極限的,而知識是無極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就會很困倦不堪了。明知如此,仍要汲汲地追求知識,那就會更疲困不堪了。做善事不能有求名利之心,做惡事不遭受刑戮之苦,順著自然之道作為常法,就可以保全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奉養(yǎng)雙親,可以盡享天年了。

【品評】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人生有限,而知識無限,以有限的人生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必然要疲憊不堪了。在這里,莊子說了一句大實(shí)話,因?yàn)樗吹搅苏J(rèn)識主體的局限性。他還說過類似的話:“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秋水》)人之所知,遠(yuǎn)遠(yuǎn)不及人所不知,有生之年大大短于未生的時間,以曇花一現(xiàn)的短暫人生,去窮盡億萬斯年的浩茫宇宙,是根本不可能的,只能使自己陷入迷亂和困惑的境況。

愛因斯坦在《獲獎致詞》中講過一段意味深長的話:“用一個大圓圈代表我學(xué)到的知識,但是圓圈之外是那么多空白,對我來說就意味著無知。而且圓圈越大,它的圓周就越長,它與外界空白的接觸面也就越大。由此可見,我感到不懂的地方還大得很呢!”

所以盡管我們頭懸梁,錐刺股,囊螢映雪地汲汲以求,也無法罄盡人類社會的知識。我們面對亙古無垠的大千世界,常常會浩嘆不已:“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dú)愴然而涕下。”但是莊子提醒我們,當(dāng)知識的探求超出人類的極限的時候,應(yīng)該適可而止,對于我們能力不可達(dá)到的事物,應(yīng)該安于無知。

米蘭 昆拉德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比祟惓3C允в谧栽斓幕镁常髨D窮盡宇宙的智慧。所以才對自然毫無敬畏。反省自身,我們更多的是將知識轉(zhuǎn)化成智慧,正確地認(rèn)識人類自己,敬畏自然,敬畏宇宙。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