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悅
頭一次,看自己的片子有些感動。
也或許,我只感動了自己,如果還有人因此惻然,哪怕只有一瞬間的凝神或若有所思,那就是最欣慰的回報。
此片播出在即,我該以怎樣的心情來回顧創(chuàng)作時的那些點滴,完成這篇手記?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有這樣一位經(jīng)歷奇特的女作家:她蹲過國民黨的三年監(jiān)獄,受到毛澤東的賦詩贊頌;得過斯大林文學獎,卻又遭受過多年的迫害。她就是丁玲。
以前對丁玲,只是印象中的一個名字,學現(xiàn)代文學史課程的時候,要背誦的若干作家代表作的作家之一。
現(xiàn)在看她,卻有一些似乎未曾出現(xiàn)過的心情,諸如敬愛、同情,渴望與她結(jié)識,還有,悲憫。
丁玲原名蔣偉,卻一生都像撲火的飛蛾,因為是作家,尤其是女作家,她的情感比一般人都更加細膩敏感。那么,對痛苦的感知,也會比一般人來得更強烈,而她所經(jīng)歷的,對蕓蕓眾生來說,已經(jīng)是翻倍的甚至是幾倍的波折和苦難,這大起大落,悲喜交加的生活,她如何拿起和放下?
此片結(jié)尾處,1979年的文代會,75歲高齡的丁玲在女兒的陪伴下趕來參會,這是目前我能搜集到的僅有的丁玲的活動影像之一。曾經(jīng)的丁玲年少氣盛,能愛能恨,不喜世俗羈絆,但是晚年的她,只是一個無比慈祥的老太太,那么親切隨和。畫面上的丁玲微笑著,樸素的灰藍色布褂,頸上系了一條小小紗巾,幾十年的風雨之后,丁玲,仍然有愛有夢。
丁玲早期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記》,是憂郁的甚至有些病態(tài)的,通篇充滿內(nèi)心獨白。有人說:莎菲是真正的丁玲。
丁玲一生寫過很多小說,但最能表現(xiàn)她的真性情的,還是她憑“欲望”和“沖動”寫出來的這篇成名作。那時的丁玲,是上海灘才女,有濃重的小資情調(diào),或者用當時的話說很“布爾喬亞”,史沫特萊為她拍攝的照片,側(cè)頭沉思,臉上籠罩著夢幻的色彩。到了延安之后,丁玲所有照片都著軍裝,最著名的一張:身穿繳獲的日軍黃呢軍大衣,束皮帶,打綁腿,爽朗地笑。這個對比和反差,實在太大,看過的人難免感慨,這是希望強調(diào)的細節(jié)。我在片中把兩張照片處理成同樣大小,同樣色調(diào),以疊畫方式先后出現(xiàn),并且加上詳細的拍攝年代、地點等字幕做注腳,如果觀眾沒記住,那一定是我的表現(xiàn)手段還不夠好。
此片創(chuàng)作過程中最費心的莫過于取舍,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亮點,都值得一提,但是濃縮在40分鐘里,總要面臨取舍的問題。不僅是丁玲這一集,新中國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的故事亦讓我有同感。初稿寫完,自己都覺得有點流水賬,就是有選擇地打亂了順序的個人編年史。其實,不僅要挑選有意義的典型情節(jié),更要把某些加以放大,才能突出主題和重點,就這樣,只能把一些精彩留在這里向大家講述。丁玲一生跌宕起伏,單是她年輕時代在上海的經(jīng)歷就已經(jīng)足夠耐人回味,她學過繪畫,學過日文,還報考過電影演員,她在文學上初露鋒芒,成為炙手可熱的上海灘才女,她陷入情感漩渦,生子不久后又遭遇喪夫之痛,被關(guān)進監(jiān)牢……然而我們這一系列的主題是《紅色麗人》,因此我們只將重點放在她在延安的經(jīng)歷上,到延安之前和離開延安后都在片中作了交代,但相對簡化,年輕時代的曲折和坎坷是作為她到延安的原因加以表現(xiàn),而離開延安后發(fā)生的事情,從某種程度上說與延安時期的遭遇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而且要展現(xiàn)一個人完整的一生,后來的經(jīng)歷也有簡略的講述。
又如,片中只展現(xiàn)了毛澤東親筆為丁玲題詞一首——《臨江仙》,其實,丁玲還有一部作品很得毛澤東贊賞。那是1944年,丁玲在丈夫陳明的陪同下,離開延安,下鄉(xiāng)下廠深入生活。丁玲和鄉(xiāng)親們交朋友,跟大嬸大娘睡一個炕頭,這之后她創(chuàng)作了紀實作品《田保霖》,毛澤東親筆寫信給她和另外一位作家歐陽山:“快要天亮了,你們的文章引得我在洗澡后睡覺前一口氣讀完,我替中國人民慶祝,替你們兩位的新寫作作風慶祝!”,可貴的是這封信還有原件的圖片,但是,這與毛澤東為丁玲題詞所表達的主題是類似的,因此,片中舍棄了這段內(nèi)容,留取了認知度更高的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這首詞和題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