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村住宅的宅院以四合院為主,現存的43棟住宅中,四合院就占35座。四合院中間為院落,四面建房子,包括廳房、廂房、倒座房及大門。為取得好的朝向,院子都坐北朝南,北房為正房,當地稱廳房。北房是整個院落最好的房子,卻從不住人,是住宅中的禮制空間。三開間,即三間通敞不做隔墻,單層,從室內地平到正脊,高度可達兩層樓高,如“門樓里”的清雍正九年(1731年)丁正和所建的宅院9號院,廳房高達8.2米,又如“門樓里”的咸豐八年(1858年)所建的住宅9號院,廳房高達8米。廳房內有的采用“徹上露明”的結構形式,有的吊上天花。廳房做得高,是為了讓它的屋脊高過兩層廂房和倒座的屋脊,以顯示禮儀空間的重要地位。當地有一則關于風水的諺語:“北高不算高,南高壓斷腰,東高不算高,西高壓斷腰?!本褪钦f,南房(倒座房)不能高過北房(廳房),一旦倒座房高過廳房,就會給房主帶來不利,或人丁不旺,或財源不興。廳房建得高,進深就大,因此廳房通常帶有前檐廊,檐廊的橫枋上裝飾著繁密的木雕飾。在前金柱位置,三間均做成可開啟的槅扇門,槅扇的格心有斜格形的,有直棱的,有球紋式的,通透而有裝飾性。
廂房通常三開間兩層,也有五開間的。廂房的后檐墻通常與廳房左右山墻對齊,也有因地段原因前后錯位出1~2米的,此時廳房山墻外側形成小巷。由于廂房進深小,通常僅2.5~3米,廂房的山墻實際只擋住廳房次間的一半,廂房的山墻與廳房前檐柱相距大約兩米。四合院的整體平面呈長方形,院落就顯得窄而長,尤其是廂房建成五間的四合院,整個院子就更顯得窄長,丁村6號院就是這種做法,這也是晉南、晉東南一帶普遍的四合院形式。有些長院子中間還橫建一道中央開門的照壁墻,墻以內三間廂房,另二間在墻外。
按規(guī)矩廂房屋脊不得高過廳房,為此上下兩層的廂房通常僅有7.2米高。上層為低矮的閣樓,僅供儲藏之用,不住人。平時就采用活動樓梯上下,樓梯就懸掛在樓板梁下,用時放下樓梯,不用時可將梯子平掛在樓板梁下。下層為全宅主要的臥室,有火炕和灶臺,火炕位于靠山墻一側,大多寬為2米,長即是廂房的進深2.5~3米。灶臺緊靠炕的一邊,或靠后檐墻或靠前窗,灶臺為1.2米見方,炕和灶約占去一開間室內的2/3,十分擁擠。為了稍稍寬敞一些,使居住舒適方便,人們將廂房的三開間在內部隔為二間使用,即在當心間正中砌一磚墻隔斷,將兩室的入口房門都裝在當心間,外立面仍保持三開間的形式,兩次間為窗,這種做法稱為“三間兩室閣樓式”。由于兩門緊挨在一個門框里,人稱這種做法為“一框兩門式”。二層樓閣通敞不隔,每間朝院落一面開一長方形窗子,廂房立面十分獨特。居室中家具不多,由于墻體很厚,東西都存放在墻上開的櫥龕中,炕上有存放衣服、鋪蓋的龕,又稱衣櫥,平時櫥外還掛上帷幔遮擋??活^有灶,灶邊沿墻也設龕,下層放碗筷,上層供灶君、財神,稱碗櫥窯。就連火炕根下也開有專門放鞋的“鞋窯”和“便盆窯”,門后墻上為晚間方便還開個“燈盞窯”,這些小設計很是方便實用。
倒座房與廳房相對,倒座房常做成五開間,稱為“明三暗五”。中間三開間較大,全部通敞而不隔,當心間開一個門,兩次間開窗,兩稍間很窄。通常東南方稍間做大門道,開間僅2米左右;西南方稍間建成廁所,開間也是2米左右。倒座房也有上下兩層,都不住人,只用來儲存糧食和雜物。存糧都有專門的糧柜,稱“?!??!皸!钡拈L度有2~5米不等,寬度1~1.5米不等,一層層用活動橫板調節(jié)高度,糧少時“棧”低,糧多時“?!焙芨?,糧食要保持干燥,“?!倍喾旁陂w樓上。倒座內還存酒、咸菜、木料等,一般存在底層。
廳房在整座住宅中屋脊最高,為的是擋住“北煞”,常在廳房屋頂上建一座風水樓子,如一座小亭子,有單檐也有重檐。也有出于風水上的要求在宅子的一角建望樓補風水,如北院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所建的四合院28號院,在西北角曾建有望樓。又如,萬歷四十年(1612年)所建四合院2號院則在西南角上建有望樓。建望樓的傳統(tǒng)在晉南及晉東南也十分普遍,在陽城的一些村子里,幾乎每座四合院都有望樓,因為風水需要,稱為風樓?,F全村僅存兩個。
四合院的大門通常位于整個宅子的東南方,廁所建在西南方。但也有個別宅子因風水原因將大門放在西南方,或因群體建筑的關系將門開在靠街巷的一面而不顧方位,如南院住宅群中的宅子就有不少這樣的情況。
三合院即在中央院子三面建房,只有廳房和兩廂而無倒座。前面或建成照墻,中間開簡單的宅院門,或建成高大華麗的門樓。無論簡單的院門還是高大的門樓,通常還建一個前院,形成前院門和宅院門兩道門,前院門稱為大門,宅院門稱為二門。前院的做法有兩種形式,一種與宅院面寬相等,但大門、二門通常不在一條直線上,相互錯開而建,使外人不能一眼看穿院落。為了美觀,通常在正對大門的院墻內側還建一座磚影壁。另一種前院做得較大,成“L”形,大門與二門不在一個方向,常常是大門朝北,二門朝南,大門與二門之間的院內有客房、雜房。在11號院和17號院,套院內還各建有一座華麗的木牌樓。11號院的木牌樓為兩柱單開間,17號院的木牌樓為四柱三開間,兩座牌樓的正反兩面均掛有“圣旨”匾,11號院匾上記錄著宅主捐職州同丁溪蓮及祖父母被封贈的敕命。17號院匾則記錄著宅主捐職州同丁先登及祖父母親被封贈的敕命。進入大門后首先看到的是氣勢莊嚴雄偉,色彩絢爛的牌樓,使前院的建筑空間豐富、曲折有情趣。丁村的三合院住宅共有四座,北院、中院、南院、“大門里”各一座。
前后兩進院式的住宅多為清中后期所建,它的第一進院子與三合院做法相同,大門開在中間,兩邊做成廂房。但大門外面通常都做一面影壁。也有個別的有些特殊做法,如中院的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丁忠武創(chuàng)建的宅子14號院,大門直接與二門相對,二門做屏門,才使內院有所遮擋。又如北院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丁琴所建住宅1號院,大門為三開間帶前廊,左右有八字形影壁,正對大門有一座影壁。大門內側建有木屏門,區(qū)分內外。
前后兩進式住宅,第一進院子的正房仍為單層廳房,由于后進有樓,廳房前后有門,為穿過式,稱為“中廳”或“過廳”。多數中廳只在當心間開后門。少數的還做前后廊子,裝透空的槅扇門,非常華麗。如北院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丁琴所建的宅子1號院便是如此。后金柱內側做一扇太師壁,一是為廳里設置祭祀先祖的中堂,二是以免一眼看通后院。第二進院正房為三層樓房,稱后樓,也不住人。主要用途是:一層供神衹,二層、三層為儲藏之用。后樓有的設專門樓梯,一般在山墻一側,也有使用如廂房的懸掛式樓梯的。后樓的正面通常不做前廊,而采用磚砌到頂,只有一層當心間開門,二、三兩層開窗。第三層窗間墻,用磚砌成十字花墻來裝飾。后樓形式也有特例,如南院丁殿清宅,后樓為兩層,一層為磚窯房,二層是外向的木結構形式,前后做有小陽臺,供休息觀景。這座觀景樓一層為儲藏,有人說以前樓上為小姐居住,也有人說是宅主人養(yǎng)老之處,到底什么人住,由于年代久遠,已經弄不清了。前后兩進式住宅,兩院均有廂房,都是三間二室式,為主要臥室。二進院內都住女眷,男人多不到內院來。丁村現存前后進式院落共四座,北院一座,中院兩座,南院一座,都保存比較好。
清以后,出現了前后兩進式院落的形式,后樓作為后進院主體建筑,均為全宅的最高點。這一方面達到了“步步升高”的吉祥喻意,另一方面代替了過去的風水樓,又起了擋住煞氣的作用。
以上三種住宅形制,在群組建筑中,相互結合使用,無論是老少幾代同居共炊,還是分灶單過,均可滿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