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里紅塵盡商賈

尋找北京城:千年來的真實往事 作者:趙潤田


二、十里紅塵盡商賈

有一句老話:“西單東四鼓樓前(前門)”,說北京最繁榮的商區(qū)屬這四個地方。遠道來北京的人,如果沒有逛過這幾個老商業(yè)區(qū),仍會覺得是一種缺憾。

但這句話其實是不太科學的,它不包括王府井大街這個在近代最先崛起而繁榮百年、規(guī)模僅次于前門商區(qū)的名街,卻把東四和鼓樓這兩個“第二梯次”的商街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而且,如果這句話所指的是北京近代商業(yè),那么,另兩個地方當年的影響要遠勝于東四和鼓樓,那就是天橋和崇文門外大街。

北京近代商業(yè)崛起于清末民初,而更原始一些的商業(yè)以分布在四九城的廟會集市為標志,它們后來有的與時俱進,推演成近代商業(yè)中心,有的則是繁華歸于平淡,僅存舊跡。

除去那些商業(yè)中心,北京還有許多“雞毛小店”存于各處的街頭巷尾,盡管大都已成民居,但其顯然迥異的建筑風格和留存的細節(jié),能讓人恍然若聞前代歌笙,回味不已。相比之下,太紅火的商區(qū),譬如王府井大街,商業(yè)建筑更迭甚巨,現(xiàn)在幾乎盡為“新顏”了。

所以,尋訪北京商業(yè)的往日芳華,不能全靠一句簡單的“西單東四鼓樓前”。

北京商業(yè)發(fā)展史經(jīng)歷了三個重要時期:

1.歷史最久的古代集市與店鋪互補經(jīng)濟狀態(tài);

2.近代大型商場與店鋪互補經(jīng)濟狀態(tài);

3.當代商廈與超市并存經(jīng)濟狀態(tài)。

我們這里尋找的是前兩個狀態(tài)下遺存到今天的舊跡,它們有的到現(xiàn)在仍有活力,還在擔當著它們的商貿(mào)角色,而且以其古樸形態(tài)證明著北京的悠久和風采?!段鼋蛑尽分杏涊d,元代時鐘樓前十字街西南角有米市、面市、羊市、馬市、牛市、駱駝市和驢騾市,街口還有雜貨,北面是柴草市,甚至還有讓人驚愕的“人市”,這一地方,按元大都與現(xiàn)北京地圖比對,大約為今天舊鼓樓大街西側(cè)小市橋胡同以南地帶,現(xiàn)在早已變成民居了。有的則只作為地名流傳下來,它們是肉市、驢市(現(xiàn)改為“禮士胡同”)、缸瓦市、鋪陳市、草市、刷子市、大市、欖桿市、羊市口、小市口、燈市口、珠市口、菜市口、磁器口、蒜市口、牛街、煤市街、糧食店、布巷子、果子巷、曉市大街,等等。這些地名說明,以往的老年間,那里曾是店鋪和攤商較為集中、并以某種商品為“主打”的交易場所。(圖1東城區(qū)地安門大街今景)

舊時北京是農(nóng)業(yè)社會的首都,以城市的面目呈現(xiàn),其實,它更像一個無比巨大的村落。只不過北京城里的集市比鄉(xiāng)鎮(zhèn)來得更多、更熱鬧、更頻繁一些。

北京舊時寺觀極多,數(shù)字驚人,有840多所。無論是佛是道,都與世俗生活淵源很深,它們不僅是做法事的地方,還是百姓聚群娛樂、貿(mào)易的場所,比較大的就形成廟會與廟市。(圖2朝陽區(qū)東岳廟廟會)

廟會與廟市是兩回事,有的地方,只有廟會而沒有市,是一種文化娛樂場所,有的地方則借廟會聚攏人氣的作用而形成了集市。20世紀30年代的北京,城區(qū)有廟會20處,郊區(qū)16處,它們有的每月都在一定時候開放,譬如東岳廟廟會,每月初一和十五開放;有的每年才開放一次,譬如白云觀廟會,只有正月初一到十九,開放十八天半。而那些處在稠密居民區(qū)的大廟,附近街巷寬敞,天長日久,每天如此,才形成廟市。

進入現(xiàn)代社會以前,北京有很濃的鄉(xiāng)土氣息?;蕦m之外,是一片靜謐的民居,除了朝代更迭那樣幾百年一遇的事,百姓生活幾乎亙古不變,沒有現(xiàn)代大工業(yè),所有的事差不多都圍繞著過日子打轉(zhuǎn),人們樂趣在廟會、貿(mào)易在廟會,此外去處無多。清代身為朝廷重臣的大詩人王士禎,別人到他家去恐怕找不到他,只有特別熟的人才知道,老先生上報國寺廟會逛舊書攤?cè)チ?,他有時甚至就留宿僧房。

廟會還吸引了外國來客,明人筆記《談徑》里記述都城隍廟燈市的熱鬧景象時,說他們“碧眼胡商,飄洋番容,腰纏百萬,列肆高談”。都城隍廟在今西長安街長話大樓后面,現(xiàn)余一殿,明代時候,那兒是全北京最大的一處廟會,以燈市著稱。

我們現(xiàn)在可以尋訪的廟會和廟市舊地有西城的護國寺、白云觀和白塔寺,東城的隆福寺,宣武的廠甸火神廟和報國寺,崇文的花市火神廟和藥王廟、朝陽的東岳廟、西南郊的妙峰山等。

清初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為我們描述了清代北京廟市的概況:“都門廟市,朔望則東岳廟、北藥王廟,逢三則宣武門外之都土地廟,逢四則崇文門外之花市,七、八則西城之大隆善護國寺,九、十則東城之大隆福寺,俱陳設甚多。人生日用所需,以及金珠寶石、布匹綢緞、皮張冠帶、估衣古董,精粗畢備。(圖3廠甸廟會)”

護國寺、隆福寺、花市火神廟和下斜街土地廟是傳承時間最久、生意規(guī)模最大的廟市,整個明清兩代,它們構(gòu)成北京最繁華的商業(yè)風景。

護國寺在西四北大街、新街口南大街和地安門西大街的交接處稍北的一條胡同里,現(xiàn)在是比較清靜的民居街道了,大廟也只剩一座大殿,但赫赫有名的人民劇場設在這條胡同里。下斜街土地廟也是紅火過幾百年的,舊時連廟后的空地上都是攤販。下斜街離豐臺較近,所以每逢廟市,花農(nóng)推車挑擔而來,弄得滿街花香。這兩處的商脈都沒有傳下來,唯有新街口和西四大街的繁榮還能讓人想象當年的護國寺大集是怎樣一番景象。

把商脈傳得久遠的是隆福寺、花市火神廟和南藥王廟,隆福寺現(xiàn)在還有一條商街,在隆福大廈前面向東西兩側(cè)延伸,引得內(nèi)行的姑娘們?nèi)ヌ云習r裝。真要尋舊,你得到附近的小胡同里去,在那幾個叫作“鹽店大院”、“益茂大院”、“廠匯大院”的小巷里,幾乎一步一拐彎,房屋老舊得很,讓你想起一個詞:“塵封”。有的房子沒有人住,門窗還是老年間的式樣,但看得出來,它們都曾有過往日芳華。雕花的前檐板、古舊的幌子鉤,在“一線天”一般的斜陽下,默念著天寶舊事。(圖4鹽店大院)、(圖5隆福寺街今景)花市火神廟大集是以廟市帶起一個商區(qū)幾百年不衰的古老商業(yè)神話,。

還有一個地方容易被人忽視,那就是西城白塔寺。作為廟宇,它太有名了,遼代古剎,恢宏超凡,但你可曾知道,幾十年前,那里每月逢五逢六,共有六天大集,而且,買賣是做到廟院里去的!每逢正日子,廟里三進院子滿是商攤,大殿、廂房的廊下人流熙攘,甚至就緊貼著白塔賣茶湯、涼粉和爆肚!白塔后面賣劈柴、鴿子和小鳥。整個廟里,還有好幾個戲棚,唱著京評曲梆大鼓單弦,至于各樣生活用品更不用說了。廟外,往西直到宮門口東岔胡同,都是商攤和估衣鋪。

南藥王廟在崇文區(qū)東曉市大街,這里的集市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50年代。這座廟是由明代大奸魏忠賢的生祠改建的,規(guī)模極大,從建廟開始,這里每月初一、十五就有廟會,清乾隆之后越發(fā)興盛,帶起了整個曉市大街的繁榮。成為北京最大的舊貨和小商品集散地。辛亥革命后,藥王廟每天都有集,三層大殿都被貨攤環(huán)繞,曉市大街和西頭大賣場,天不亮就開始有地攤做生意了,故曰“曉市”而非“小市”。丟了皇糧的舊日官宦和旗人,愛面子而又被生計所迫,不得不從家里拿出點舊東西來賣個三五塊錢,天色不明恰可遮羞;而那些打鼓收破爛的,也好趁黑把殘破物件當好貨賣出。凡此種種,造成了“鬼市”的“繁榮”。但總有技高一籌的人,在“鬼市”上淘到真古玩一類的好東西,價又低,絕對是撿了便宜。

天一亮,鬼市便撤了,東、西曉市大街的沿街商鋪該“下板”營業(yè)了。

這條街最多的是貨棧、木器加工廠和百貨商店,現(xiàn)在,這一地區(qū)最被人熟知的是元隆綢緞大廈和全世界最大的國際性珍珠交易市場——紅橋市場。在元隆買繡品綢緞,在紅橋市場買珍珠飾品和小商品,是許多海外客商和旅游團的重要課程。

這一商區(qū),可謂曉市大街和藥王廟集市的歷史延續(xù)。

上千年間,北京的商業(yè)以廟市為“代言人”,充盈著鄉(xiāng)土氣息,原始而淳樸。此外,是散落在街巷里的小店,滿足著京城百姓的不時之需。這樣的局面,到清末終于開始改變了。

進入20世紀以后的很長時間里,集市在北京仍然存在著,它們不再按慣例開集只是近50年的事。護國寺、白塔寺,隆福寺,廠甸火神廟、報國寺,花市火神廟等地,是北京舊時最大的集市場所,它們以“輪流坐莊”的方式開集,總匯起來,北京每月有集的日子在八天以上。

19世紀末,封建王朝大廈將傾,康梁變法雖然歸于失敗,卻敲響了農(nóng)業(yè)社會終結(jié)的喪鐘。

于是,北京近代商業(yè)沓沓而來的足音一天比一天迫近。

北京近代商業(yè)的空前發(fā)展階段是在1902年到1930年之間,而其發(fā)韌標志是前門外廊房頭條路北勸業(yè)場的建立和王府井大街東安市場的起步。

東安市場和王府井大街的興起屬于“無心插柳”,而勸業(yè)場的建造則是清政府有意為之。勸業(yè)場建在正陽門甕城外的西河沿與廊房頭條之間,地處繁華之境,成為一處非常引人注目的風景。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整頓東安門大街道路,拆除了兩側(cè)商棚,為安頓商家,將他們遷至王府井路東的清兵操場,由各家商戶自行建店。于是,一種新的商業(yè)方式開始出現(xiàn),聚集幾十家各路商貿(mào)、娛樂業(yè)和服務業(yè)的大市場逐漸成型,因其靠近東安門,便稱“東安市場”。最初,清政府和那些搭棚賣貨的攤商都不曾料到,這開啟了王府井商街的密匙。(圖6、7王府井東安商場及百貨大樓)

東安市場現(xiàn)在是一棟大廈,幾與對面的百貨大樓無異,在此之前,它的確是個“市場”而非“商場”,這兩者的區(qū)別在于:市場并非一個東家,它是由許多商家扎堆在一起而形成集團效應;商場就不同了,它歸一個號令統(tǒng)一經(jīng)營,是“大一統(tǒng)”天下?,F(xiàn)在,雖有商場出租部分場地給別人經(jīng)營,但在基本面貌上,大一統(tǒng)的形式還是很明顯的。

“改造”為“新”之前,東安市場分割成許多小店,一片平房,雖有連屬卻更像擠在一個碼頭而且不那么齊整的的船隊。到那兒去逛,出此店進彼店,曲曲折折,橫橫豎豎,忽而又能看見一片藍天,不熟悉的人如入迷宮。

這正是它在形成之初留下的痕跡。

東安市場的出現(xiàn),打破了以往內(nèi)城沒有大型商業(yè)街區(qū)的狀態(tài),生意極為紅火。

西單商場肇始于20世紀30年代初,最早的投資者是一位黃氏華僑,建成黃記惠德商場,生意甚好。接踵其后,附近東槐里胡同里洵貝勒府中的福麟將軍亦在槐里胡同路南建了“福壽商場”,西單大街路東開始繁華起來。再后,又有三家商場在黃記商場南面建起,直到堂子胡同,也就是今天的華威商場位置上。這樣,從南往北排起,依此是福德、玉德、厚德、惠德、福壽商場,亦稱第一至第五商場。

近50年,這一帶歷經(jīng)兩次大規(guī)模重建,把原來的幾個商場合為大一統(tǒng),稱為西單商場。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很長時間里,場外一直高懸董必武題寫的名號,字從歐體化出,硬朗老辣,極見功底,后來不知為什么,這論聲望、論書法都稱極品的字匾不用了。

從20世紀30年代以后,前門大街、王府井大街、西單大街,三足鼎力,撐起北京近代商業(yè)的天空,以無比的魅力為北京贏得享譽至今的光榮。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