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胡同中的魯迅(4)

尋找北京城:千年來的真實往事 作者:趙潤田


從正門進去,大約有四五米的樣子,兩側(cè)居民自建小屋的簇擁中,你會看到迎面有一排老房,老房旁是一個通往內(nèi)院的“二門”,這“二門”與老房連屬,但頂上的瓦卻是水泥的。我從這門進去,又出來,站在當(dāng)央思忖半天,明白了:這“二門”才是當(dāng)年的大門!

從這門進去,與門并排的南屋,就是魯迅寫作《阿Q正傳》的故地了。屋檐依舊,只是窗前多了住戶搭建的廚房。

就是在這間南屋里,魯迅寫下了許多小說,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故鄉(xiāng)》和《阿Q正傳》。他在這兒為小說集《吶喊》所做的“序”,第一次向人們披露出自己對沉悶中國的思考。

魯迅在八道彎這所院子里生活了將近四年,對他的一生來說,那是一個重要時期。

院子是魯迅將紹興老屋賣掉后購置的,最初有契約,全部房產(chǎn)分為四份,三兄弟每人各一份,老夫人一份,上下三輩人都住在這里:魯迅住前院南房,老夫人和朱安女士住中院北屋,周作人夫婦及子女住后院?,F(xiàn)在,我們依然可以看出它的格局。(圖7“中院北屋”)

房子大體依舊,只是更擁擠了些。周作人最后的處所也在中院的東屋。1966年,紅衛(wèi)兵在這所院子里對周作人進行了“批斗”。

后院一位正在劈木柴的老人領(lǐng)著我看了各院,他的屋子正對著中院后面的老虎尾巴,他在這里住了幾十年,見過不少探訪此院的中外人士。

磚塔胡同61號:學(xué)術(shù)的魯迅

西四是北京最繁華的地方之一。在它的北大街路西,有一座元代古塔——萬松老人塔。這萬松老人,是元朝一代名相耶律楚材的老師,金元間名僧,圓寂后葬于此處,于是便有了這座塔。這座塔留住了萬松老人,還使它旁邊這條胡同由此得名:磚塔胡同。

1923年8月2日開始,魯迅從八道彎搬出,住進磚塔胡同。

說起來,尋訪魯迅故居之前,塔院胡同我沒進去過,可萬松老人塔卻是只要一從西四路過就能看見。塔前山門上有石匾,上面是20世紀(jì)20年代著名書畫家葉恭綽先生重修此塔時所題鐫,這座面西朝東的精巧山門也是老先生那次辟建的。只是現(xiàn)在把山門改作了沖洗照片的營業(yè)部,看上去很有些不倫不類。

萬松老人塔北側(cè),就是磚塔胡同了。與熙熙攘攘的西四大街恰好相反,磚塔胡同幽靜極了,行人很少。北京胡同的妙處就在這里,胡同外熱熱鬧鬧,透著都市氣象,而一進胡同,宛然另一世界,時間就像靜止了一樣,從悠悠亙古傳到今天的居民生活帶著老味的溫情凝聚著,又像看不見的煙云飄忽在青磚黑瓦之間。帶著這樣的感覺在磚塔胡同里走,想快一些,好趕緊找到魯迅住過的房子,又想慢一些,以便細細感覺那幽雅的老味,那可說得上是一種享受。

走到胡同西頭,是一個往南拐了一下的“胳膊肘”,再往西,就快出胡同口了,磚塔胡同61號就在拐彎處的東側(cè)。門前的地方還是挺寬敞的,而門樓顯然是后改的,從20世紀(jì)六七十年代以來,北京各區(qū)房管局修的房都是這個樣子,“簡裝”的。(圖8“磚塔胡同61號”)

站在這座不能再普通的院子外面,可進入一種享受。這所院子有舊照片,老式門樓,不是如今這個樣子。當(dāng)年的院門是開在北面的,對面是一位皇親的大宅門?,F(xiàn)在則把門開在西面了,原來大門的地方改成了一間屋,雖如此,但院子的格局未大變,北房和東西廂房大體依舊,尤其是屋頂,從外面望去,一派靜穆中的青灰色,像把時間凝固了似的。魯迅有將近一年時間是從這座院子里出出入入的——這就夠了。正當(dāng)我在凝望著的時候,吱呀一聲,綠色的木門從里面被打開了,一位三十來歲的婦女推著自行車走出來。我順勢走上前去。

“請問這是魯迅故居嗎?”

“是啊,就這院。進去吧!”

遇到這樣大度的住戶是采訪者的一種幸福,他們不但心無疑慮地讓你看眼前所有的景象,還能熱心回答你的所有問題,甚至給你說出你通過其他途經(jīng)所難以知曉的事情。住在這兒的幾戶人家就是這樣。

院門如今開在正房的右掖,進得院子,就感到院子不大,但卻是四合,院心狹長,不大,當(dāng)中還種著葫蘆和瓜簍。時令已是晚秋,綠色不多了,夏天時該是滿院綠蔭的。房子很老,門窗是后改的,瞧不出舊跡了,這多少讓人遺憾。此外,院南部原有一土堆,魯迅住這里的時侯,同時還有三位俞姓女孩兒住在西面兩間房里,常在土堆上玩耍,魯迅告訴她們,土堆當(dāng)是花池坍塌而成的。如今,土堆早已沒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南房,顯得院里更擠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